出郭自然尘事少,携家况作栖岩行。
千寻尽处暮云碧,万籁息时霜月明。
林外扶疏竹影碎,岭头依约松风声。
他年若此卜幽隐,兴来更遂登临情。
出郭自然尘事少,携家况作栖岩行。
千寻尽处暮云碧,万籁息时霜月明。
林外扶疏竹影碎,岭头依约松风声。
他年若此卜幽隐,兴来更遂登临情。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远离城市喧嚣,带着家人前往栖岩寺的宁静之旅。首句"出郭自然尘事少"表达了离开城郭后,纷扰的世俗之事逐渐减少,诗人得以沉浸在自然之中。"携家况作栖岩行"则体现了家庭和睦,共同追寻清静生活的场景。
"千寻尽处暮云碧"写出了山势高峻,直至千寻之顶,暮色中的天空如碧玉般清澈。"万籁息时霜月明"进一步渲染了寂静的氛围,只有霜降的月光洒落,万物静谧无声。
"林外扶疏竹影碎"描绘了竹林疏影斑驳,光影交错,增添了诗意的动态美。"岭头依约松风声"则以隐约可闻的松涛声,衬托出山野的空灵与幽深。
最后两句"他年若此卜幽隐,兴来更遂登临情"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希望将来能在此地过上隐居生活,每当兴致盎然时,还会前来登山游览,享受这份宁静与自由。
整体来看,薛嗣昌的《栖岩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宁静之美,以及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深深热爱。
八年曾过清溪曲,一渡溪桥泪相续。
风吹澹圃柴门开,芳径无人鸟啼竹。
忆昔曾随杖履入,枫叶芦花秋可即。
长公觞客我公笑,醉归同卧茅堂侧。
读书堂前月满帘,犹记当年奉颜色。
方瞳鹤发今何在,冥漠游魂招不得。
溪花乱落溪水东,夜台自此无消息。
我今三年父不见,绵绵此恨方无极。
孤儿惟下吊孤儿,泪眼相看天为黑。
灯前隐隐见啼痕,学得新妆懒倚门。
欲语又惊鹦鹉在,寸心不敢向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