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曾过清溪曲,一渡溪桥泪相续。
风吹澹圃柴门开,芳径无人鸟啼竹。
忆昔曾随杖履入,枫叶芦花秋可即。
长公觞客我公笑,醉归同卧茅堂侧。
读书堂前月满帘,犹记当年奉颜色。
方瞳鹤发今何在,冥漠游魂招不得。
溪花乱落溪水东,夜台自此无消息。
我今三年父不见,绵绵此恨方无极。
孤儿惟下吊孤儿,泪眼相看天为黑。
八年曾过清溪曲,一渡溪桥泪相续。
风吹澹圃柴门开,芳径无人鸟啼竹。
忆昔曾随杖履入,枫叶芦花秋可即。
长公觞客我公笑,醉归同卧茅堂侧。
读书堂前月满帘,犹记当年奉颜色。
方瞳鹤发今何在,冥漠游魂招不得。
溪花乱落溪水东,夜台自此无消息。
我今三年父不见,绵绵此恨方无极。
孤儿惟下吊孤儿,泪眼相看天为黑。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云龙所作的《走哭欧子建尊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场景刻画,展现了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与哀思。
诗中以“八年曾过清溪曲,一渡溪桥泪相续”开篇,将时间与空间的转换与情感的累积巧妙结合,通过“泪相续”三个字,直接点明了诗人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接着,“风吹澹圃柴门开,芳径无人鸟啼竹”两句,以自然景象的宁静与空寂,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愁。
“忆昔曾随杖履入,枫叶芦花秋可即”回忆往昔与亲人共度的美好时光,枫叶与芦花的季节性意象,不仅勾勒出秋天的景色,也暗示着时光的流逝与岁月的变迁。接下来,“长公觞客我公笑,醉归同卧茅堂侧”描述了与亲人欢聚的温馨画面,而“读书堂前月满帘,犹记当年奉颜色”则进一步强调了与亲人共度的读书时光,以及对亲人容貌的深刻记忆。
“方瞳鹤发今何在,冥漠游魂招不得”表达了对亲人离世的无奈与哀痛,将对逝者的思念推向高潮。“溪花乱落溪水东,夜台自此无消息”以自然界的景象变化,象征着生命的终结与不可逆转,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亲人离去后生活的孤独与迷茫。
最后,“我今三年父不见,绵绵此恨方无极”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父亲离世三年之久的深深哀悼与无法言说的痛苦。“孤儿惟下吊孤儿,泪眼相看天为黑”更是将这种哀伤与孤独感推向极致,以孤儿的形象自比,表达了对失去亲人的极度悲痛与无助。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巧妙运用,以及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深沉哀婉的氛围,充分展现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与哀思。
客行忽到湘东驿。
明朝真是潇湘客。
晴碧万重云。
几时逢故人。
江南如塞北。
别后书难得。
先自雁来稀。
那堪春半时。
元日至人日,未有不阴时。
新年叶气,无处人物不熙熙。
万岁声从天下,一札恩随春到,光采动天鸡。
寿域偏寰海,直过雪山西。
忆曾预,宣玉册,捧金卮。
如今万里,魂梦空绕五云飞。
想见大庭宫馆,重起三山楼观,双指赭黄衣。
此会古无有,何止古来稀。
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
今年新梦,忽到黄鹤旧山头。
老子个中不浅,此会天教重见,今古一南楼。
星汉淡无色,玉镜独空浮。
敛秦烟,收楚雾,熨江流。
关河离合,南北依旧照清愁。
想见姮娥冷眼,应笑归来霜鬓,空敝黑貂裘。
酾酒问蟾兔,肯去伴沧洲?
万里筹边处,形胜压坤维。
恍然旧观重见,鸳瓦拂参旗。
夜夜东山衔月,日日西山横雪,白羽弄空晖。
人语半霄碧,惊倒路傍儿。
分弓了,看剑罢,倚兰时。
苍茫平楚无际,千古锁烟霏。
野旷岷嶓江动,天阔崤函云拥,太白暝中低。
老矣汉都护,却望玉关归。
万里汉家使,双节照清秋。
旧京行遍,中夜呼禹济黄流。
寥落桑榆西北,无限太行紫翠,相伴过芦沟。
岁晚客多病,风露冷貂裘。
对重九,须烂醉,莫牢愁。
黄花为我,一笑不管鬓霜羞。
袖里天书咫尺,眼底关河百二,歌罢此生浮。
惟有平安信,随雁到南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