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古诗十九首·其一》
《古诗十九首·其一》全文
明 / 释函是   形式: 古风

我昔在中冓,与君生别离。

不识别离苦,宁畏死相思。

乃至相思死,始知生别好。

秋风入罗帏,萧索哀边草。

迢迢天一涯,颜貌在怀抱。

奄忽随化迁,痛绝安可道。

生亦不相见,情教别到老。

魂魄终何之,举头寒月皎。

掩户徒沉吟,人生岂长保。

(0)
鉴赏

这首古诗以深沉的情感描绘了人生的别离之苦与相思之情。开篇“我昔在中冓,与君生别离”,诗人回忆起往昔与友人的分离,奠定了全诗哀愁的基调。接着,“不识别离苦,宁畏死相思”两句,表达了对别离痛苦的深切体会,甚至认为相思之苦胜过死亡,凸显了情感的强烈与复杂。

“乃至相思死,始知生别好”转折处,诗人通过对比生死与别离,揭示出对生命与别离的重新认识,暗示了别离虽苦,但至少还有重逢的希望,而死亡则意味着彻底的失去。这一转折富有哲理意味,引人深思。

“秋风入罗帏,萧索哀边草”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画面,秋风萧瑟,不仅吹动了罗帏,也吹起了边地荒草的哀愁,形象地渲染了别离后的孤独与哀伤。

“迢迢天一涯,颜貌在怀抱”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即使相隔天涯,友人的容颜仍铭记于心,体现了深情厚谊。

“奄忽随化迁,痛绝安可道”感叹生命的短暂与无常,面对生死的别离,痛苦难以言表,流露出对生命脆弱的感慨。

“生亦不相见,情教别到老”强调了别离对情感的影响,即使活着也无法相见,情感却因别离而更加深厚,直至老去。

“魂魄终何之,举头寒月皎”将思绪引向更深层次的思考,问及死后灵魂的归宿,抬头望见的只是寒冷的月光,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迷茫与探索。

“掩户徒沉吟,人生岂长保”最后,诗人反思人生短暂,即使掩门独坐,沉吟不已,也无法保证生命的永恒,表达了对生命有限性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别离之苦、相思之情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深远的思考价值。

作者介绍

释函是
朝代:明

函是(一六〇八——一六八六),字丽中,别字天然,号丹霞老人。本姓曾,名起莘。番禺人。年十七补诸生,与里人梁朝钟、黎遂球、罗宾王、陈学佺辈,并以高才纵谈时事,举明思宗崇祯六年(一六三三)乡试第二。会试不第,谒僧道独于庐山,祝发于归宗寺。既返广州,主法诃林。明亡,徙番禺雷峰,创建海云寺,举家事佛。孤臣节士,皈依者众。历主福州长庆、庐山归宗,及海幢、华首、丹霞、介庵诸刹,晚年主法雷峰。著有《瞎堂诗集》等。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猜你喜欢

柳枝词咏篙水溅妓衣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0)

君房下第归至

在在有芳草,处处有青山。
君去与之去,君还与之还。
燕台空骏骨,汉宫摈朱颜。
自古有如此,沉冥且闭关。

(0)

薄暮步溪上见茅舍前桃花盛开

娇靥枝枝破浅红,暮寒无语向春风。
谁来花底多情立,白发如丝一病翁。

(0)

槜李道中二首

卧龙山下听吟松,细雨清明似梦中。
柳荫朱栏三百尺,渴乌犹自泣春风。

(0)

薄幸·眼波横秀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

(0)

赠孤山道士二首

九霄象简手中擎,岂是闲人爱列卿。
洞里石田春漠漠,有田多与种黄精。

(0)
诗词分类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诗人
张嘉贞 王驾 沈传师 李渤 吕端 魏杞 胡则 叶衡 许询 彭启丰 郑谦 刘统勋 徐贤妃 吕公著 萧翼 任华 伯夷 崔旭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