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昔在中冓,与君生别离。
不识别离苦,宁畏死相思。
乃至相思死,始知生别好。
秋风入罗帏,萧索哀边草。
迢迢天一涯,颜貌在怀抱。
奄忽随化迁,痛绝安可道。
生亦不相见,情教别到老。
魂魄终何之,举头寒月皎。
掩户徒沉吟,人生岂长保。
我昔在中冓,与君生别离。
不识别离苦,宁畏死相思。
乃至相思死,始知生别好。
秋风入罗帏,萧索哀边草。
迢迢天一涯,颜貌在怀抱。
奄忽随化迁,痛绝安可道。
生亦不相见,情教别到老。
魂魄终何之,举头寒月皎。
掩户徒沉吟,人生岂长保。
这首古诗以深沉的情感描绘了人生的别离之苦与相思之情。开篇“我昔在中冓,与君生别离”,诗人回忆起往昔与友人的分离,奠定了全诗哀愁的基调。接着,“不识别离苦,宁畏死相思”两句,表达了对别离痛苦的深切体会,甚至认为相思之苦胜过死亡,凸显了情感的强烈与复杂。
“乃至相思死,始知生别好”转折处,诗人通过对比生死与别离,揭示出对生命与别离的重新认识,暗示了别离虽苦,但至少还有重逢的希望,而死亡则意味着彻底的失去。这一转折富有哲理意味,引人深思。
“秋风入罗帏,萧索哀边草”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画面,秋风萧瑟,不仅吹动了罗帏,也吹起了边地荒草的哀愁,形象地渲染了别离后的孤独与哀伤。
“迢迢天一涯,颜貌在怀抱”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即使相隔天涯,友人的容颜仍铭记于心,体现了深情厚谊。
“奄忽随化迁,痛绝安可道”感叹生命的短暂与无常,面对生死的别离,痛苦难以言表,流露出对生命脆弱的感慨。
“生亦不相见,情教别到老”强调了别离对情感的影响,即使活着也无法相见,情感却因别离而更加深厚,直至老去。
“魂魄终何之,举头寒月皎”将思绪引向更深层次的思考,问及死后灵魂的归宿,抬头望见的只是寒冷的月光,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迷茫与探索。
“掩户徒沉吟,人生岂长保”最后,诗人反思人生短暂,即使掩门独坐,沉吟不已,也无法保证生命的永恒,表达了对生命有限性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别离之苦、相思之情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深远的思考价值。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