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绝句六十四首·其三》
《绝句六十四首·其三》全文
宋 / 张伯端   形式: 古风

休泥丹灶费工夫,鍊药须寻偃月炉。

自有天然真火用,不须柴炭及吹嘘。

(0)
注释
泥:执着,固守。
丹灶:炼丹的炉灶。
偃月炉:形状像弯月的炉子,可能指特定的炼丹器具。
吹嘘:此处指人工煽风助火。
翻译
不必执着于炼丹炉,花费太多精力。
炼制丹药要找月牙形的炉子。
鉴赏

这两句话出自北宋诗人张伯端的《绝句六十四首》之中的第三首。从这些字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道家炼丹术的深刻理解与描绘。

"休泥丹灶费工夫,鍊药须寻偃月炉。"

这两句诗描写的是炼制仙丹的过程,"休泥"指不用泥土建造的普通炉灶,而是用心选取非凡之物来构筑;"丹灶"即是用于煅烧丹药的特制炉具。"费工夫"表达了炼丹师对器皿的精心挑选与制作,体现出一丝不苟的态度。而"鍊药须寻偃月炉"则暗示着寻找造就仙丹之道,需要一个特殊的炉具——"偃月炉",它象征着一种纯净无瑕的空间。这里的"偃月"寓意炉形如同仰月,既美观又蕴含深意。

"自有天然真火用,不须柴炭及吹嘘。"

这两句诗则表达了对内在自然之火的依赖,认为真正的炼丹不需要外界的干预,如柴炭等物质,也无需人工的吹嘘。"天然真火"是道家理念中的概念,指的是一种内在的、纯净的能量,不受外界影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力量。在这里,诗人通过这两句,传达了对炼丹过程中追求至简与自然的哲学思考。

整体来看,这段诗不仅展示了张伯端对于道家炼丹术的深刻理解和个人态度,更表现出一种超脱物质、追求精神纯粹的生活理念。

作者介绍
张伯端

张伯端
朝代:宋

张伯端(公元983年—1082年),一说(公元984年—1082年),道教南宗初祖,字平叔,号紫阳、紫阳山人,后改名用成(或用诚)。人称“悟真先生”,传为“紫玄真人”,又尊为“紫阳真人”。临海(今属浙江)人。自幼博览群书,学贯古今中外,涉猎诸种方术。曾中进士,后谪戍岭南。于成都遇仙人(一说此仙人即为刘海蟾)授道,后著书立说,传道天下。
猜你喜欢

莲潭荷雨

绿渚幽芳袅,芰荷似鲜人。

雨酣腮靓腻,露浥蕊沾匀。

娇滴红颜妒,香过画舫频。

疏枝然火齐,密叶语禽身。

水面拖轻粉,花须净拂尘。

迷离烟水渺,婀娜倍伤神。

(0)

三畏轩竹枝词·其五

昨夜东风夜雨凉,满山啼鸟自宫商。

松阴覆地苔华湿,坐对炉烟白日长。

(0)

海会寺

回思往事白云间,止有青松不解颜。

鱼鼓高低忙处响,鸟笙上下静中环。

天开海国莲称社,月映蜂台禅闭关。

休问当年衰盛事,于今长见老僧閒。

(0)

斗米叹

斗米易钱钱一囊,台湾未闻此奇荒。

闻之自古疑荒唐,不意年来屡屡尝。

今年米价尤殊昂,一斗二升银煌煌。

市中之米作珠量,食米之人膏粱肠。

贫民得米为米浆,升杓在手千金装。

又有无米无可望,朝朝采藿登首阳。

旱潦之后草色黄,茹草不得为寇攘。

明火杀人取所藏,比于倭人尤堂皇。

劫夺孰与税敛强,时或放火烧民房。

亦习洋氛效薄凉,暴政焚杀皆寻常。

盗为饥驱情可伤,况有道殣无劻勷。

算及锱铢添税章,民不得食泪汪汪。

房捐市税何处偿,说增一倍告四方。

人人争欲望苍苍,望天或雨钱与粮。

无肉可敷眼前疮,无水可苏赪尾鲂。

呜呼,无米孰为指太仓。

(0)

有感

时事难言满目非,是谁颠倒庙堂几。

神州忽使成残缺,天下何堪问瘦肥。

纵有和戎无别策,应知覆辙有危机。

海隅多少英雄泪,洒向长空作雨飞。

(0)

内省斋即事

朔风飞一鸟,沧海别情多。

香气浮兰茝,新寒透茑萝。

静中惟不疚,忙际却无颇。

最好湘南句,幽吟破睡魔。

(0)
诗词分类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诗人
湛若水 区大相 王恭 张弼 郑孝胥 辛弃疾 欧阳修 刘攽 陈毅 郭祥正 边贡 韩维 张昱 方岳 王鏊 庄昶 文同 陈著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