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物无知小有情,怨尤一例不能平。
纤毫冷暖何尝觉,虱聚裈中议五行。
大物无知小有情,怨尤一例不能平。
纤毫冷暖何尝觉,虱聚裈中议五行。
这首诗名为《微言(其二)》,是清代诗人黄人所作。通过对比“大物”与“小有情”的不同感知世界的方式,诗人表达了对世间现象的深刻洞察。
首句“大物无知小有情”,以“大物”象征那些缺乏情感或感知能力的事物,如自然界的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而“小有情”则指人类或其他具有情感和意识的生命体。这一对比揭示了不同生命形式在面对世界时的不同态度和体验。
次句“怨尤一例不能平”,进一步阐述了不同生命体在面对不公或不满时的反应。对于“大物”而言,它们无法表达或理解怨尤,因此“不能平”;而对于“小有情”的生命体来说,即使面对同样的不公,也难以完全平息心中的怨气,因为情感的存在使得它们对世界的感知更加细腻复杂。
接着,“纤毫冷暖何尝觉”,指出即使是“小有情”的生命体,在感知外界环境变化时,也并非无微不至。这里的“纤毫”形容极其细微,强调了即使是微小的变化,也能触动人心,让人感受到冷暖之别。这反映了诗人对人性中微妙情感的敏锐捕捉。
最后,“虱聚裈中议五行”,以一个生动的比喻结束全诗。虱子聚集在裤缝中讨论五行,形象地描绘出人类社会中人们对于宇宙规律、道德伦理等议题的探讨。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基本概念,代表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以及与之相关的宇宙观和世界观。虱子虽小,却能聚在一起讨论如此宏大的主题,寓意着即便是在最平凡的生活角落,人们对于真理和智慧的追求也是永恒不变的。
综上所述,《微言(其二)》通过对比不同生命体对世界的感知方式,以及对不公、情感、自然变化和宇宙规律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
皎洁冰轮,朦胧烟柳,宵深露湿春衫。
望碧天无际,何处长安。
回首当年踪迹,花影下同倚红阑。
心如醉、一书欲寄,几度重看。漫漫。
闲愁闲恨,向梦里寻君,细诉情端。
料芸闺无事,也念前欢。
记否临歧握手,千万语、只劝加餐。
还自愧、浮生若萍,旧约盟寒。
云笺半幅,墨花光璨,读罢离愁何许。
扁舟此夕赴秦淮,应过了、几重烟树。
疏灯影澹,孤蓬人悄,料有唱酬新句。
姮娥一昔赐天香,频嘱道、争先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