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口孱颜枕碧湍,犹如砥柱立江干。
肖形何不归湖海,奋力安能上竹竿。
风鬣时随元气动,藓鳞长带雪花寒。
等閒肯落任公饵,瘴雨蛮烟自饱餐。
巨口孱颜枕碧湍,犹如砥柱立江干。
肖形何不归湖海,奋力安能上竹竿。
风鬣时随元气动,藓鳞长带雪花寒。
等閒肯落任公饵,瘴雨蛮烟自饱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鲇鱼在鲇鱼堡戏水的场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鲇鱼独特的形态与动态,以及其生存环境的特色。
首联“巨口孱颜枕碧湍,犹如砥柱立江干”以比喻的手法,将鲇鱼比作砥柱,稳立于湍急的江水中,形象地描绘了鲇鱼坚韧不拔的生存状态。颔联“肖形何不归湖海,奋力安能上竹竿”则提出了一个反问,表达了对鲇鱼为何不选择更为广阔的湖海生活的疑惑,同时也暗示了鲇鱼对当前环境的适应与依赖。
颈联“风鬣时随元气动,藓鳞长带雪花寒”进一步描绘了鲇鱼在自然界的动态与静态之美。风起时,鲇鱼的鳍仿佛随风舞动;而其身上的苔藓与鳞片,在寒冷的季节里,如同雪花般覆盖,展现出一种静谧而又生机勃勃的景象。
尾联“等閒肯落任公饵,瘴雨蛮烟自饱餐”则揭示了鲇鱼的生活习性与智慧。它不会轻易上钩,而是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恶劣的环境中寻找食物,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通过这一联,诗人不仅赞美了鲇鱼的生存智慧,也暗含了对人类在面对困难时应保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精神的倡导。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鲇鱼生活状态的细致描绘,展现了自然界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同时也蕴含了对个体生存智慧与力量的赞美。
翠樾阴浓,见嵩山洛水,紫薇光聚。
鷟雏华飞,黄驹骏天下,夜擎香露奋身许玉斧,来作明堂一柱。
试看人间,谁能具此,神峰眉宇。烟缕摇曳暗雾。
想高正簇清歌妍舞。
黑蚌生珠,蟠桃结子,从此几回相遇。
去天尺五,人望城南韦杜,画戟衣翻,门施行马,行看开府。
清明近。还是递趱东风,做成花讯。
芳时一刻千金,半晴半雨、酬春未准。雁归尽。
离字向人欲写,暗云难认。
西园猛忆逢迎,翠纨障面,花间笑隐。
曲径池莲平砌,绛裙曾与,濯香湔粉。
无奈燕幕莺帘,轻负娇俊。青榆巷陌,蹋马红成寸。
十年梦、秋千吊影,袜罗尘褪。事往凭谁问。
昼长病酒添新恨。烟冷斜阳紧。
山黛远、曲曲阑干凭损。柳丝万尺,不如轻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