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肉终朝没阙时,高堂大舍养肥尸。
行婆满院多为妇,童子成行半是儿。
面折掇斋穷措大,笑迎搽粉阿尼师。
一朝若也无常至,剑树刀山不放伊。
酒肉终朝没阙时,高堂大舍养肥尸。
行婆满院多为妇,童子成行半是儿。
面折掇斋穷措大,笑迎搽粉阿尼师。
一朝若也无常至,剑树刀山不放伊。
这首诗名为《咏大慈寺斋头鲜于阇梨》,由唐代诗人陈裕所作。诗中描绘了对大慈寺斋堂中僧侣生活的讽刺与批判。
首句“酒肉终朝没阙时”,开篇即揭示了僧侣们在斋堂中终日饱食酒肉的生活状态,暗示了他们并未真正遵循佛教戒律中的素食原则。接着,“高堂大舍养肥尸”一句,进一步强调了斋堂的奢华与僧侣们的享乐,将僧侣形象刻画为贪图安逸、不守清规的群体。
“行婆满院多为妇,童子成行半是儿”两句,通过夸张的手法,指出斋堂中充斥着女性和孩童,暗示僧侣们的生活并非清净修行,而是充满了世俗的杂乱与混乱。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僧侣生活的一种普遍质疑和批评。
“面折掇斋穷措大,笑迎搽粉阿尼师”两句,则是对僧侣们言行举止的讽刺。前句中的“穷措大”指的是贫穷的读书人,这里用来形容那些在斋堂中挑剔食物、不守规矩的僧侣;后句中的“阿尼师”则是对女性僧侣的戏称,此处用来讽刺斋堂中女性角色的存在及其被僧侣们轻视的态度。
最后,“一朝若也无常至,剑树刀山不放伊”表达了对僧侣们未来命运的担忧,暗示即使他们最终面临生死轮回的考验,也无法逃脱因果报应的命运。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辛辣的讽刺,深刻地揭示了唐代僧侣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以及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
雪蓬生剡溪,家近放鹤岑。
晋士有遗风,爱寻支遁林。
得善忘形服,率然披素襟。
功名亦偶尔,王戴非无心。
今人异古昔,贱义而怀琛。
萧条石门咏,浩荡东山吟。
如何昌黎翁,醉乡讥湎沈。
玉带与金鱼,刘毕非所钦。
宾主互用,动亦非动。佛祖机关,不妨重弄。
法共不共,十八何用。一相无相,自知轻重。
信手拈来,得时不会。龟毛作过,兔角受罪。
山河俱动,此义失宗。宗非山河,俱动是梦。
动亦不动,收来无用。这回捉败,永不费功。
宾亦无宾,道孰可名。今父逃逝,契悟方亲。
主得真主,佛祖共举。认贼为子,不敢相许。
万国来亲,唯一佛身。血脉不断,得者忻忻。
更下注脚,盲人摸索。见中求见,病消求药。
和光同尘,没量智人。有谁相识,资深资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