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松关路,门开对洞天。
山神曾献地,海众此安禅。
钟磬开岩谷,楼台跨石泉。
高峰智者塔,长与赤城连。
十里松关路,门开对洞天。
山神曾献地,海众此安禅。
钟磬开岩谷,楼台跨石泉。
高峰智者塔,长与赤城连。
这首诗描绘了一番幽深静谧的山寺景象。“十里松关路,门开对洞天”两句,生动地勾勒出了国清寺坐落在连绵不断的松林之中,道路蜿蜒曲折,最终通往一片超凡脱俗的洞天世界。这里的“洞天”不仅是指自然界中的奇特景观,更有宗教文化中的理想境界。
接下来的“山神曾献地,海众此安禅”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赞美之情。山神的赐福使得这里成为修行和静思的绝佳之所,而“海众”则可能是指来往于此的僧侣与信徒,他们在这里寻求心灵的安宁。
“钟磬开岩谷,楼台跨石泉”两句,则具体描绘了寺庙的建筑特色。钟声回荡于山谷之中,而楼台则巧妙地架设于飞泻的石泉之上,这不仅展现了当时匠人技艺的高超,更体现出诗人对自然与人造和谐共生的赞赏。
最后,“高峰智者塔,长与赤城连”一句,则将视野拉远,描绘了一座耸立在高峰之上的智者塔。这座塔不仅是寺庙的标志,更象征着智慧和精神的高度。而“长与赤城连”,则可能暗示了这座塔与周围山势的自然融合,以及诗人心中对修行与智慧永续传承的美好愿景。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国清寺外在环境和建筑布局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宗教之灵及文化之传的深刻感悟。
雨脚如麻日日然,垂成生恐坏丰年。
九重肸蚃通方寸,一点光明遍大千。
喜动朝行花底散,愁销野次苇间缘。
奄观铚艾霜风晚,重压牛车倍费鞭。
致主唐虞泽兆民,贤才端是国精神。
作人欲返皇风古,拔士先随圣化新。
收敛文章归献替,安排事业到弥纶。
宸章属望丁宁甚,上答天恩莫爱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