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岩花木斗迎春,古寺修筠战雨声。
负日晴轩成坐睡,朦胧何处鹧鸪鸣。
寒岩花木斗迎春,古寺修筠战雨声。
负日晴轩成坐睡,朦胧何处鹧鸪鸣。
这首诗描绘了白水寺壁下的一幅生动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禅宗精神的融合。
首句“寒岩花木斗迎春”,以“寒岩”为背景,暗示了环境的清冷与静谧,而“花木斗迎春”则赋予了自然生命力的活力与生机,仿佛在寒冷中争先恐后地迎接春天的到来,展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生命力。
次句“古寺修筠战雨声”,将视线转向古寺,通过“修筠”(修长的竹子)与“战雨声”(雨滴打在竹叶上的声音)的对比,营造出一种既古老又充满活力的氛围。雨声与竹叶的碰撞,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动态感,也象征着自然界的和谐与力量。
第三句“负日晴轩成坐睡”,转而描写了一种静谧的场景。在晴朗的天气里,阳光洒在轩台上,人们似乎沉浸在温暖与宁静之中,享受着难得的闲适时光。“坐睡”一词,既体现了身体的放松,也暗含了心灵的沉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简单美好状态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一句“朦胧何处鹧鸪鸣”,以远处的鹧鸪鸣叫声作为收尾,增添了几分神秘与远方的遐想。鹧鸪的鸣叫在朦胧中传来,既打破了之前的宁静,又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丝生机与活力,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的广阔与深远。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寒岩、花木、古寺、修筠、晴轩、坐睡、鹧鸪等元素,构建了一个既富有自然美又蕴含禅意的世界,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我闻玉山最佳处,翠竹高梧夹行路。
阴阴石洞响流泉,历历青山隔春雾。
草堂窈窕烟水西,杨柳漠漠鸣黄鹂。
花间委佩仙客集,水上清唱渔舟迷。
岩头桂子飘金屑,石上芝云白于雪。
何曾梦入小游仙,长夜持竿钓明月。
玉堂学士天上来,相逢一笑华筵开。
千钟绿酒金茎泻,五色新诗云锦裁。
美人高歌醉击筑,下塘送客烧银烛。
明朝回首望仙槎,月出金盘照华屋。
结屋如画船,飞梁水中度。
回窗与曲槛,粲粲足可数。
书卷高满床,张图设茶具。
驩虞集佳宾,山水发深趣。
幽人殊方来,雅论夙钦慕。
眷言聊徜徉,扁舟逐飞鹜。
明当送子行,相期迟岁暮。
天台高,万八千丈淩云霄。
老仙摩空补文彩,五云落地风飘飖。
昔年控翮清虚府,七宝丸成费斤斧。
天风吹下文锦章,万斛明珠寸心吐。
龙蛇影动麒麟飞,指挥霹雳平南夷。
一声笑落铜柱外,版图收拾山河归。
归来重上交州集,玉堂视草天香湿。
金銮夜静奎壁开,但见学海文林启春蛰。
天台高,日月长,大丈夫兮归故乡。
锦衣别驾开南荒,满城桃李吹春香。
只恐箳篂拥不住,紫泥催上中书堂。
貂蝉冠,衮绣裳,一时礼乐千年光。
山形取类非一端,琴山得名知何年。
丹枫列植如朱弦,时有鸾凤栖其巅。
秋风飒飒鸣飞泉,丰山霜钟昼夜悬。
摐金戛玉声清圆,抑扬起伏万籁全。
云韶大雅久不传,至音一变羲皇前。
不烦绳削皆天然,春雷玉磬俱蹄筌。
姥山山人遁世贤,心閒体弱志节坚。
幽居彷佛如龙眠,醉吟时泛湖海船。
迢遥宛若蓬壶仙,嗟予未解缨组缠。
烟霞痼疾不可痊,奈何尚有筝笛缘。
拟将俚耳濯清涟,为君重赋思归篇,与山相对期终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