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群水落,寒至老梅开。
般若无文字,何人上讲台。
天高群水落,寒至老梅开。
般若无文字,何人上讲台。
这首诗描绘了深秋时节的景象与禅宗的哲理,充满了静谧与深远的意境。
首句“天高群水落”描绘了秋天天空高远,群山之水逐渐枯竭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肃穆的氛围。接着,“寒至老梅开”则在寒冷的季节里,老梅却绽放出花朵,象征着生命的坚韧与不屈,即使在逆境中也能展现出生命力。
“般若无文字,何人上讲台。”这两句则直接引入了佛教中的核心概念“般若”,意为智慧或觉悟。般若并非只能通过文字来传达,它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瞬间,每个人都可以是传播智慧的“讲台”。这种观点强调了悟道的普遍性与内在性,即智慧并非外在知识的堆砌,而是内心深处的觉醒与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禅宗智慧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与精神世界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生活哲理的独到见解。
绿水薰风出绛莲,濂溪丰韵小窗前。
清标不愧名君子,窈窕何曾让水仙。
丹脸笑回霞綵艳,翠钿香浥露珠圆。
高歌不尽尊前兴,欲请移封向酒泉。
聚首留连思不禁,不劳人奏德星临。
桂花庭馆秋初薄,雾谷帘栊日未沉。
世享谩论棋局变,宦情休叹岁时深。
出门倾倒连三酌,未尽东人爱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