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麦相看种,黄籼已皆熟。
坳塘无剩水,古径堕枯木。
贫多收刈迟,勤有翻耕速。
整履步大田,扶藜问幽谷。
乌麦相看种,黄籼已皆熟。
坳塘无剩水,古径堕枯木。
贫多收刈迟,勤有翻耕速。
整履步大田,扶藜问幽谷。
这首诗描绘了宋朝时期田间的景象与农事活动,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自然之美。
首句“乌麦相看种”,以乌麦为视角,生动地展现了播种的场景,仿佛乌麦也在观察着农人如何将种子播入大地。接着,“黄籼已皆熟”一句,转而描述稻谷成熟的情景,黄色的稻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一片丰收的景象跃然纸上。
“坳塘无剩水,古径堕枯木”描绘了田间环境的变化,雨水逐渐减少,使得池塘干涸,古老的田间小路也因季节更替而落满了枯枝败叶,展现出自然界的循环与变迁。
“贫多收刈迟,勤有翻耕速”则揭示了农民生活的艰辛与勤劳。贫穷的家庭往往收割和收获作物的时间较晚,而勤劳的人们则能迅速地进行翻耕,准备下一季的播种。这两句通过对比,突出了勤劳与贫困之间的关系,以及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
最后,“整履步大田,扶藜问幽谷”表达了诗人亲自步入田野,深入乡村,与农民交流的场景。他穿着整整齐齐的鞋子,在广阔的田野上漫步,手持藜杖,询问着幽深山谷中的情况,体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关注与热爱,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田间景象和农事活动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宋代农村社会的风貌,以及诗人对自然和劳动人民的深情厚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