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方忿争,嬴秦复狂怒。
冤哉鱼肉民,死者不知数。
斯人逃空谷,是殆天所恕。
山深无来遥,林密绝归路。
艰难苟生活,种莳偶成趣。
西邻与东舍,鸡犬自来去。
熙熙如上古,无复当世虑。
安知捕鱼郎,延缘至其处。
遥遥千载后,缅想增慨慕。
即今生齿繁,险绝悉开露。
山中无木客,川上靡渔父。
虽怀隐者心,桃源在何许。
况兹太平世,尧舜方在御。
干戈久己戢,老幼乐含哺。
田畴毕耕耨,努力勤蓻树。
毋为问迷津,穷探事高举。
战国方忿争,嬴秦复狂怒。
冤哉鱼肉民,死者不知数。
斯人逃空谷,是殆天所恕。
山深无来遥,林密绝归路。
艰难苟生活,种莳偶成趣。
西邻与东舍,鸡犬自来去。
熙熙如上古,无复当世虑。
安知捕鱼郎,延缘至其处。
遥遥千载后,缅想增慨慕。
即今生齿繁,险绝悉开露。
山中无木客,川上靡渔父。
虽怀隐者心,桃源在何许。
况兹太平世,尧舜方在御。
干戈久己戢,老幼乐含哺。
田畴毕耕耨,努力勤蓻树。
毋为问迷津,穷探事高举。
这首诗描绘了对桃源生活的向往与赞美,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反思。诗人以战国至秦的历史背景引入,表达了对战争与暴政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的深切同情。接着,诗人通过“斯人逃空谷”、“山深无来遥”等描绘,展现了一幅远离尘嚣、宁静自足的桃源景象。
“西邻与东舍,鸡犬自来去。熙熙如上古,无复当世虑。”诗人以生动的语言勾勒出桃源中和谐宁静的生活场景,仿佛回到了远古时代,没有世俗的忧虑和纷扰。这种理想化的桃源生活,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逃避与超越。
然而,诗人并未完全沉醉于这种理想状态之中,而是通过“安知捕鱼郎,延缘至其处”、“遥遥千载后,缅想增慨慕”等诗句,表达了对桃源生活的向往与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同时,诗人也意识到,尽管桃源生活令人向往,但在现实中却难以实现,这引发了对现实与理想的思考。
最后,“即今生齿繁,险绝悉开露。山中无木客,川上靡渔父。虽怀隐者心,桃源在何许。”诗人进一步探讨了现实社会中的挑战与困境,指出即使在人口众多、环境险恶的情况下,真正的桃源生活也难以寻觅。这不仅是对现实的深刻洞察,也是对理想与现实关系的哲学思考。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社会的反思,体现了元代文人的独特情怀与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