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原山半寺,积雨长苔痕。
路转遥闻水,峰回青到门。
云林清磬落,岩屋影堂存。
欲问无生偈,孤云起石根。
青原山半寺,积雨长苔痕。
路转遥闻水,峰回青到门。
云林清磬落,岩屋影堂存。
欲问无生偈,孤云起石根。
这首清代诗人高咏的《游青原山寺》描绘了作者在青原山半腰古寺的游历。首句“青原山半寺”,点明了地点和环境,山势险峻,寺庙隐于半山之间。接着,“积雨长苔痕”暗示了山寺久经风雨,自然景色苍翠而古老。
“路转遥闻水,峰回青到门”两句,通过山路曲折,流水潺潺,峰峦环绕,描绘出行走过程中的动态美,青色的山门映入眼帘,给人以宁静与幽深之感。诗人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展现了山寺的静谧与自然的和谐。
“云林清磬落,岩屋影堂存”进一步描绘了山寺的风貌,云雾缭绕的树林中,偶尔传来清脆的木鱼声,古老的岩屋和影堂依然屹立,显示出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痕迹。
最后,“欲问无生偈,孤云起石根”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向往和对超脱生活的思考,他想向僧人询问关于“无生”的佛理,但只见孤云从石根升起,寓言般地传达出一种空灵而深远的禅意。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青原山寺的景致,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与哲思,展现出清幽的山寺文化和禅宗意境。
瘦管黄芦,镂青花、持比枣心输巧。
虚尖最渺,一线爪痕分帽。
睛窗入手,念辛苦、张骞携到。
合付与、屏背珠娘,晓镜画眉真好。鼠须有时慵扫。
向梳边瞥见,喻麋重饱。灯障小帜,垂露悬针多少。
香奁玉笥,算从此、更添吟草。
乘馀兴、砑幅蛮笺,细描海岛。
芰衣零乱。甚冷淡赪茸,也豁秋眼。
睡醒鴂鶄,翻翅青枝先颤。
有时细糁池星,越爱翠深红浅。
渔郎过,烟蓑乍穿,早缀千点。沿流巧补断岸。
落水礁无声,云子难辨。听说山厨曾煮,鸭脚同荐。
渐渐开到芦边,误了渚鸿寻伴。
凉月里,鸳鸯占作翠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