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卜居》
《卜居》全文
宋 / 朱熹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卜居屏山下,俯仰三十秋。

终然村墟近,未惬心期幽。

近闻西山西,深谷开平畴。

茅茨十数家,清川可行舟。

风俗颇淳朴,旷土非难求。

誓捐三径资,往遂一壑谋。

伐木南山巅,结庐北山头。

耕田东溪岸,濯足西溪流。

朋来即共欢,客去成孤游。

静有山水乐,而无身世忧。

著书俟来哲,补过希前脩。

兹焉毕暮景,何必营菟裘。

(0)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朱熹所作的《卜居》。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在屏山下的生活与心境。

首句“卜居屏山下,俯仰三十秋”点明了居住地点和时间跨度,暗示了诗人在此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接着,“终然村墟近,未惬心期幽”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现实中的遗憾,虽身处近邻,但未能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幽远。

“近闻西山西,深谷开平畴”描绘了新发现的美景,西山之侧,深谷中开辟出平坦的土地,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变化。随后,“茅茨十数家,清川可行舟”则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乡村图景,几户人家傍水而居,一条清澈的河流穿村而过,舟行水上,别有一番风味。

“风俗颇淳朴,旷土非难求”赞美了当地淳朴的民风和易于开发的土地资源,为接下来的定居计划提供了理想的基础。诗人决心“誓捐三径资,往遂一壑谋”,表明了他放弃原有的生活条件,前往深山寻求隐居之地的决心。

接下来的几句“伐木南山巅,结庐北山头。耕田东溪岸,濯足西溪流”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理想的隐居生活场景:在山巅砍伐树木建造住所,在北山头安家,于东溪岸边耕种,在西溪中洗涤双脚,过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

“朋来即共欢,客去成孤游”体现了诗人与朋友相聚时的欢乐,以及独自行走时的孤独感,展现了隐居生活的复杂情感。最后,“静有山水乐,而无身世忧”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享受,以及摆脱世俗忧虑的自由与快乐。

“著书俟来哲,补过希前脩”表明了诗人不仅满足于个人的隐逸生活,还希望留下著作,启迪后人,弥补过去的错误,追求更高的道德修养。

“兹焉毕暮景,何必营菟裘”总结了诗人对晚年生活的态度,认为在屏山下的生活已经足够丰富,不必再追求远离尘嚣的隐居之所。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理想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

作者介绍
朱熹

朱熹
朝代:宋   字:元晦   号:晦庵   籍贯:云谷老   生辰: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猜你喜欢

云台图功臣

四七纷纭后,慇勤帝念功。

干云台百尺,依日汉群公。

栖爵侵霄汉,挥毫萃画工。

位分勋次第,像列壁西东。

貌写丹青里,名垂竹帛中。

凌烟生面笔,人物古今同。

(0)

代怀安王林丞上杨安抚十诗·其五

一昨潢池波浪惊,将军随手卷红旌。

碧油幢下诗书帅,真个胸中万甲兵。

(0)

二偈赠馀干震上人·其二

老漆园仙数卷书,最佳公案是观鱼。

濠梁水上宁无影,悟得应知我与渠。

(0)

送岭口仓季高兄用后村韵·其二

灶户年年减,苛征可奈何。

给符催起火,输赋仰晴波。

民困官谁察,兄贤政必和。

虽云纲有本,久例剋除多。

(0)

送建宁倅林太博用后村韵二首·其一

清班早见扬休立,自诡俄为九仞翔。

教雨久沾儒馆下,屏星还照建溪傍。

助行好事趋铃阁,课了康功向玉堂。

禹锡文章终得力,吾侪觕细要更尝。

(0)

古懊恼歌六首·其四

船在下江口,逆风不得上。

结束作男儿,与郎牵百丈。

(0)
诗词分类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诗人
王清惠 聂胜琼 木青 梅之焕 张昪 蔡薿 黎培敬 吴迈远 刘铉 毕士安 季芝昌 陈康伯 裴休 秦湛 凌濛初 薛综 黄损 李晔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