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居屏山下,俯仰三十秋。
终然村墟近,未惬心期幽。
近闻西山西,深谷开平畴。
茅茨十数家,清川可行舟。
风俗颇淳朴,旷土非难求。
誓捐三径资,往遂一壑谋。
伐木南山巅,结庐北山头。
耕田东溪岸,濯足西溪流。
朋来即共欢,客去成孤游。
静有山水乐,而无身世忧。
著书俟来哲,补过希前脩。
兹焉毕暮景,何必营菟裘。
卜居屏山下,俯仰三十秋。
终然村墟近,未惬心期幽。
近闻西山西,深谷开平畴。
茅茨十数家,清川可行舟。
风俗颇淳朴,旷土非难求。
誓捐三径资,往遂一壑谋。
伐木南山巅,结庐北山头。
耕田东溪岸,濯足西溪流。
朋来即共欢,客去成孤游。
静有山水乐,而无身世忧。
著书俟来哲,补过希前脩。
兹焉毕暮景,何必营菟裘。
这首诗是宋代朱熹所作的《卜居》。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在屏山下的生活与心境。
首句“卜居屏山下,俯仰三十秋”点明了居住地点和时间跨度,暗示了诗人在此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接着,“终然村墟近,未惬心期幽”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现实中的遗憾,虽身处近邻,但未能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幽远。
“近闻西山西,深谷开平畴”描绘了新发现的美景,西山之侧,深谷中开辟出平坦的土地,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变化。随后,“茅茨十数家,清川可行舟”则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乡村图景,几户人家傍水而居,一条清澈的河流穿村而过,舟行水上,别有一番风味。
“风俗颇淳朴,旷土非难求”赞美了当地淳朴的民风和易于开发的土地资源,为接下来的定居计划提供了理想的基础。诗人决心“誓捐三径资,往遂一壑谋”,表明了他放弃原有的生活条件,前往深山寻求隐居之地的决心。
接下来的几句“伐木南山巅,结庐北山头。耕田东溪岸,濯足西溪流”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理想的隐居生活场景:在山巅砍伐树木建造住所,在北山头安家,于东溪岸边耕种,在西溪中洗涤双脚,过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
“朋来即共欢,客去成孤游”体现了诗人与朋友相聚时的欢乐,以及独自行走时的孤独感,展现了隐居生活的复杂情感。最后,“静有山水乐,而无身世忧”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享受,以及摆脱世俗忧虑的自由与快乐。
“著书俟来哲,补过希前脩”表明了诗人不仅满足于个人的隐逸生活,还希望留下著作,启迪后人,弥补过去的错误,追求更高的道德修养。
“兹焉毕暮景,何必营菟裘”总结了诗人对晚年生活的态度,认为在屏山下的生活已经足够丰富,不必再追求远离尘嚣的隐居之所。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理想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