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出东陂路,过访北岩前。
蔡经新学道,王烈旧成仙。
驾鹤来无日,乘龙去几年。
三山银作地,八洞玉为天。
金精飞欲尽,石髓溜应坚。
自悲生世促,无暇待桑田。
暂出东陂路,过访北岩前。
蔡经新学道,王烈旧成仙。
驾鹤来无日,乘龙去几年。
三山银作地,八洞玉为天。
金精飞欲尽,石髓溜应坚。
自悲生世促,无暇待桑田。
这首诗是王绩的《游仙四首(其一)》,创作于隋末唐初。这是一首描写仙境生活和表达对长生不老之境向往的诗歌。诗人通过借助仙境的奇特景象,抒发了自己对于超脱尘世、达到道家理想境界的渴望。
"暂出东陂路,过访北岩前。蔡经新学道,王烈旧成仙。"
开篇即描绘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诗人暂时离开了尘世的道路,前往北岩探访。在这里,蔡经和王烈分别象征着对道家修炼之法的追求与达成,他们或新学道术,或已成就仙籍。
"驾鹤来无日,乘龙去几年。"
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仙境的向往,他渴望能够像传说中的仙人一样,驾驭着仙鹤或者乘坐着龙,达到不受时间限制的自由状态。
"三山银作地,八洞玉为天。"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奇幻而壮丽的仙境图景,其中“三山”和“八洞”都是道教中指代仙境的地方名词。“银作地”和“玉为天”则形象地表现了仙境中的物质和空间都被神圣化,美好到了极点。
"金精飞欲尽,石髓溜应坚。"
这两句通过对比金精与石髓的不同特性,表达了诗人对于道家修炼之法的理解,即在长时间的锻炼中达到精气合一的境界。
"自悲生世促, 无暇待桑田。"
结尾两句则是诗人的自我感慨,他感叹自己生命短暂,无暇去等待那些需要岁月积累才能达到的修炼成果,比如像《庄子》中的“桑田日暮游”所描绘的那种仙境生活。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仙境奇特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越现世、达到道家理想境界的深切向往。
桑颠榆蹶大河倾,舟过陶波浪始平。
篷影学遮冠盖道,橹声如斥子孙名。
塞鸿已厌趋南北,沙鸟谁知乐性情。
想像故园松菊在,为谁漂泊尚劳生。
槲叶萧萧朔吹寒,山行病瘦怯衣单。
驰驱一带滦江险,彷佛重经蜀道难。
旅邸僦床虽自愧,绣衣持斧要同看。
穷途恰值书云节,秫酒糠灯语夜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