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驱九州逃,知力起经纶。
重利诱众策,颇知聚秦民。
颓然此四老,上友千载魂。
采芝商山中,一视汉与秦。
灵珠在泥沙,光景不可昏。
道德虽避世,馀风回至尊。
嫡孽一朝正,留侯果知言。
出处但有礼,废兴岂所存。
秦驱九州逃,知力起经纶。
重利诱众策,颇知聚秦民。
颓然此四老,上友千载魂。
采芝商山中,一视汉与秦。
灵珠在泥沙,光景不可昏。
道德虽避世,馀风回至尊。
嫡孽一朝正,留侯果知言。
出处但有礼,废兴岂所存。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名为《四皓二首(其二)》。诗中融合了历史感怀与哲理思考,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远的情操。
“秦驱九州逃,知力起经纶。”开篇便描绘了秦朝末年动乱时期,人民四处逃亡的情景。"知力"指的是能够识别和运用力量的人,"起经纶"则是指掌握国家大计、治理天下的能力。这两句表达了对历史变革中英雄人物的怀念。
“重利诱众策,颇知聚秦民。”这里批判了只追求物质利益的人,用权谋和利益引诱民众,试图收拢秦朝的散民。这两句流露出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
“颓然此四老,上友千载魂。”"颓然"形容四位隐者(即东汉末年的四皓:向让、嵇康、陈琳、阮籍)悠闲自得的状态。"上友"则是指这些隐者超脱尘世,与古圣先贤为伍,精神上达到了一种高洁和超然。
“采芝商山中,一视汉与秦。”诗人在山中寻找灵芝草(传说中的长生不老之物),心态平和,不分汉朝与秦朝的优劣。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待历史的平常心,超越了世俗的成见。
“灵珠在泥沙,光景不可昏。”"灵珠"比喻高洁的人格或理想,即使置身于污浊的世界,也不失其光彩和尊严。"光景不可昏"强调了这种高贵品质永远不会被世俗蒙蔽。
“道德虽避世,馀风回至尊。”即便是道德修养达到避世的境界,但那份高尚的情操仍能感动天地,得到最高的尊崇。这两句强调了道德的力量和价值。
“嫡孽一朝正,留侯果知言。”"嫡孽"指的是亲信或心腹之臣,"一朝正"则是他们在朝政中正直无私的一天。"留侯"是汉代名将张良的封号,这里用来比喻能够识别忠诚之人的智慧。这两句赞扬了那些能够辨别和重用贤才的人。
“出处但有礼,废兴岂所存。”结尾部分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出处的态度,只要保持礼节,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无需过分计较。这是一种超然物外、顺应自然的生活智慧。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于个人修养、道德理想以及待人接物态度的深刻认识。王安石在诗中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高尚情操的人生境界。
少陵爱贺公,爽气不可致。
宁向水底眠,不作尘中士。
谪仙见长安,狂言随意至。
换酒解金龟,安知天王赐。
二子少可人,欣然得朋类。
我实异世客,遗编劳补缀。
念昔游稽山,颇爱石上字。
再拜式画像,物来见真意。
翰林有诸孙,能与我同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