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山滴翠衣裘重,双涧响空窗户摇。
饱食不嫌溪笋瘦,穿林闲觅野芎苗。
却愁县令知游寺,尚喜渔人争渡桥。
正似醴泉山下路,桑枝刺眼麦齐腰。
乱山滴翠衣裘重,双涧响空窗户摇。
饱食不嫌溪笋瘦,穿林闲觅野芎苗。
却愁县令知游寺,尚喜渔人争渡桥。
正似醴泉山下路,桑枝刺眼麦齐腰。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野风光图。"乱山滴翠衣裘重,双涧响空窗户摇"两句,通过对山色和溪声的细腻描写,营造出一种幽静深远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连绵起伏、绿意盎然的山林之中。诗人用“滴翠”形容树木浓郁的绿色,用“衣裘重”比喻层峦叠嶂的山势,用“双涧响空窗户摇”描绘溪水声响,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饱食不嫌溪笋瘦,穿林闲觅野芎苗"两句,则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饱食不嫌溪笋瘦"表明诗人并不追求奢侈的生活,只要能在山中找到简单的食物,就感到满足。"穿林闲觅野芎苗"则显示出诗人对自然界中的每一部分都充满好奇和探索的心态。
"却愁县令知游寺,尚喜渔人争渡桥"两句,透露出诗人的担忧与喜悦。虽然诗人担心外界的干预(“县令知游寺”),但同时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如渔人争渡桥)中找到乐趣。
最后,“正似醴泉山下路,桑枝刺眼麦齐腰”两句,则是对前行道路的一种形容。"正似醴泉山下路"可能是在比喻一种曲折而幽深的路径,而"桑枝刺眼麦齐腰"则给人以一种错综复杂、生机勃勃的感觉。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生活情趣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深切感情,以及在山野间寻找灵感和心灵寄托的愿望。
主人家世执金吾,不数汉时马子都。
朝从卤簿甘泉驾,夕奉期门骑卫呼。
洲居岂是列戟处,松尘非供折腰具。
受爵幸免大夫封,论功欲倚将军树。
兴在青丘岩谷间,高堂倏见徂徕山。
扫花食实自堪老,耸壑昂霄谁可攀。
紫雾濛濛团盖滴,翠涛瑟瑟长空激。
龙干旁飘金阙门,虬枝低拂沧池石。
遥思海上凤麟洲,羽驾招摇玉树秋。
何时君挟偓佺去,我识金门万户侯。
问君冠剑奉朝请,何似天风洒吾顶。
好将忠荩答升平,人间亦有陶弘景。
彤霞肆瑶空,片绮照晨户。
忆昔楚农谈,惟此兆恒雨。
吾乡春夏交,澧沛日四五。
楚粤风固悬,云物宜异数。
腐儒屋数椽,丛莽似幽坞。
芜田仅卒岁,水冷苗易窳。
纵微路馑忧,岂不虞啸聚。
楼橹遍海壖,少壮逞跋扈。
杀人目不瞬,生理恃屠掳。
脩明且为梗,况值阻饥苦。
前占幸勿符,野老庶安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