甡甡常在泽,濯濯亦游畿。
写貌偏宜画,徵名屡见诗。
汉皇刻牌日,国士鼓琴时。
李渤结庐处,紫阳早豫期。
甡甡常在泽,濯濯亦游畿。
写貌偏宜画,徵名屡见诗。
汉皇刻牌日,国士鼓琴时。
李渤结庐处,紫阳早豫期。
这首诗描绘了鹿的自然状态与社会角色,充满了对鹿的赞美与敬意。首句“甡甡常在泽,濯濯亦游畿”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鹿群在水泽中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它们或在水中嬉戏,或在郊野游荡,展现了鹿的自然本性和生命力。接着,“写貌偏宜画,徵名屡见诗”则从艺术与文学的角度赞美鹿,认为鹿的形态适合被画家捕捉,其名声也常常出现在诗人的笔下,体现了鹿在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汉皇刻牌日,国士鼓琴时”这一句将鹿与历史人物相联系,通过“汉皇”(指汉武帝)与“国士”(泛指杰出人才)的典故,进一步提升了鹿的形象,暗示鹿在古代文化中可能象征着某种高尚品质或理想人格。最后,“李渤结庐处,紫阳早豫期”则提到了两位历史人物与鹿的关联,李渤是唐代著名学者,而“紫阳”则可能是指宋代哲学家朱熹,这里或许暗含了鹿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受到重视与推崇的意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鹿的自然生活、艺术表现、历史象征的描绘,展现了鹿在中国文化中的丰富内涵与深远影响,表达了诗人对鹿的赞美之情以及对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
爱惜吾民为国忧,锱铢尺寸本征求。
勿轻朱墨勾稽日,当重金缯讲解秋。
奋起儒科多意气,养成人物转风流。
竹林回首琴书地,猿啸鹤鸣山翠浮。
有鸣其禽,其鸣维何。有怀其人,我心靡他。
禽其鸣矣,惟其丑矣。我之怀矣,惟其友矣。
惟动有几,万变形之。视听与言,难遏者私。
孰爱于母,惟善其善。孰友于兄弟,我独终鲜。
有水涓涓,石凿凿兮。日湔月濯,成此圆洁兮。
有泽其涸,有山其落。有木而桷,则以其斲。
静观物理,式感我思。有风凄兮,吹我裳衣。
春花粲兮,两山之间。谁与我适,觞咏以还。
日升于东,月生于西。惟神之驰,曾莫知所之。
莫克匪己,莫玩匪理。有怀于是,不知子之所止。
沙河塘路飞晴泥,夹道睨立如凫鹥。
千夫舁石自何所,相以柝节当鼓鼙。
一夫流喝相和答,声与步应如采齐。
观者局蹐汗通下,彼独閒暇轻如携。
此石非是装玉砌,此石非是筑金堤。
不为文陛仪禁卫,定作润础承榱题。
俨然一柱方峙立,何者偃植为拱枅。
呜呼自昔良工心独苦,大材小用俱难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