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室墙高暑气迎,昼长吟罢听蝉鸣。
熏风引入宜修竹,溪水回环绕绣楹。
玉树盈庭过谢室,甘棠千载诵君名。
西窗剪烛谈心久,萤火檐前暗复明。
斗室墙高暑气迎,昼长吟罢听蝉鸣。
熏风引入宜修竹,溪水回环绕绣楹。
玉树盈庭过谢室,甘棠千载诵君名。
西窗剪烛谈心久,萤火檐前暗复明。
这首诗描绘了夏日午后在竹轩中的一次拜访。诗人安昶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竹轩内外的自然景色与人文氛围。
首句“斗室墙高暑气迎”,以“斗室”形容竹轩之小,却能抵挡炎炎夏日的酷热,营造出一种避世的宁静感。接着,“昼长吟罢听蝉鸣”一句,将时间的悠长与夏日特有的声音融合,让人感受到时光的缓慢流动和自然界的和谐。
“熏风引入宜修竹,溪水回环绕绣楹。”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竹轩周围的环境,熏风轻拂,修竹摇曳,溪水潺潺,环绕着精美的楹柱,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意境。
“玉树盈庭过谢室,甘棠千载诵君名。”这里运用了典故,玉树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谢室则可能是指竹轩主人的居所,表达了对主人品德与才华的高度赞赏。甘棠千载诵君名,则是引用了《诗经》中的诗句,赞美主人如同甘棠树一般,为后人所铭记。
最后,“西窗剪烛谈心久,萤火檐前暗复明。”这两句描绘了夜晚的场景,诗人与侄子在西窗下剪烛长谈,直到夜深人静,萤火虫在檐前闪烁,仿佛是夜空中最微小的星辰,增添了诗境的浪漫与深远。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竹轩之美,以及与之相伴随的人文情怀,体现了清代文人对于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处的追求。
百年弹指顷,群动不遑夕。
娈彼惰游者,长夜浮太白。
豪侠旁无人,卧我楼百尺。
衲子缚禅静,不敢践桑陌。
武夫髀肉满,睥睨候边隙。
道家求不死,真火养阴赫。
躁人干速化,自点雷门额。
书生苦穿凿,奇字穷鸟迹。
何如吾老农,一雨犁春泽。
相忘与鸡豚,所辨才菽麦。
不闻有孔子,安识由与赤。
纷纷举世士,肝胆自疆埸。
老翁捧腹笑,空洞无一积。
有来问时事,请以臆对客。
我自三山失马馀,君方千里问津初。
衣冠万室催科易,礼乐元戎节目疏。
谨勿向人徵外事,只须著意访奇书。
一年正好榕阴密,丹荔黄蕉奉版舆。
晴行不自觉,又入此山来。
失笑谷声应,坐迎僧户开。
檐风数行竹,窗日一枝梅。
归策休催发,得閒能几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