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烽烟接塞垣,西风立马望中原。
浮云尚走陈琳檄,明月还开庾亮尊。
青草北临沙碛断,黄河秋绕蓟城翻。
汉庭正是筹边日,谁遣长缨到玉门。
万里烽烟接塞垣,西风立马望中原。
浮云尚走陈琳檄,明月还开庾亮尊。
青草北临沙碛断,黄河秋绕蓟城翻。
汉庭正是筹边日,谁遣长缨到玉门。
这首明代诗人黎民表的《寄王比部元美塞上》描绘了边塞雄浑壮丽的景象,以及对国家边防事务的深深关切。首句“万里烽烟接塞垣”展现了广阔的边疆战事烽火连天,显示出紧张的军事气氛。诗人骑马独立,"西风立马望中原",借西风寄托思乡之情,同时眺望中原,表达对国家统一的渴望。
颔联“浮云尚走陈琳檄,明月还开庾亮尊”运用典故,将浮云比喻为疾驰的军令,暗示战争的迅速和紧迫;而明月则象征着诗人与朋友的共饮之谊,即使在战乱中,他们的心意相通。颈联“青草北临沙碛断,黄河秋绕蓟城翻”进一步描绘边塞景色,青草尽头是荒漠,黄河秋水环绕着蓟城,画面凄凉而壮阔。
尾联“汉庭正是筹边日,谁遣长缨到玉门”点题,直指朝廷正在积极筹划边防大计,但诗人却发出疑问:是谁能派遣使者带着长缨(代表军事行动)来到遥远的玉门关?此句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将领的期待,也流露出对国家安全的忧虑。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边塞风光为背景,融入历史典故和个人情感,展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友人的思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沉的历史感。
飘然南去客,使者趣扬舲。
白帝秋云滑,黄牛暮雨腥。
寻诗行楚甸,问酒宿巴汀。
北道人多朴,无词到讼庭。
墙东老桧屋三间,几案亭亭背远山。
时事浮云苍狗变,机心沧海白鸥閒。
归与乍出红莲幕,行矣催归玉笋班。
老子婆娑今得计,底须坐客唱阳关。
南台御史忠贯日,当昼妖狐屏无迹。
端方自是廊庙器,错落天球间宏璧。
记曾缓带理江城,犹忆尊前坐谈客。
春树相思白日晚,月梁入梦青灯夕。
乘车戴笠高与下,倚楼看镜今非昔。
壮心无复夜闻鸡,莫比司空须恨赤。
龙门世家史学祖,足涉淮湘到邹鲁。
儿生堕地弧在左,妇闭车中为谁苦。
二君雁荡游虎林,逆旅一笑论古心。
地炉画灰事未竟,推窗看天雪意深。
山寒约共梅花语,江水东流予北去。
明年春风上石渠,道傍为我吊望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