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犬未成行,狐兔无奈何。
猎犬今盈群,狐兔依旧多。
自尔初跳跃,人言多拿躩。
常指天外狼,立可口中嚼。
骨长毛衣重,烧残烟草薄。
狡兔何曾擒,时把家鸡捉。
食尽者饭翻,增养者恶壮。
可嗟猎犬壮复壮,不堪兔绝良弓丧。
猎犬未成行,狐兔无奈何。
猎犬今盈群,狐兔依旧多。
自尔初跳跃,人言多拿躩。
常指天外狼,立可口中嚼。
骨长毛衣重,烧残烟草薄。
狡兔何曾擒,时把家鸡捉。
食尽者饭翻,增养者恶壮。
可嗟猎犬壮复壮,不堪兔绝良弓丧。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生活场景,通过猎犬和狐兔的对比,表现了社会现象中的不平等和矛盾。开篇“猎犬未成行,狐兔无奈何”表明猎犬尚未训练完成,猎取野兽显得无奈,可能是由于猎犬数量不足或训练不佳。紧接着“猎犬今盈群,狐兔依旧多”则展示了猎犬数量的增加,但猎物——狐和兔的数目却仍然很多,这反映出猎犬的增多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
随后的几句“自尔初跳跃,人言多拿躩。常指天外狼,立可口中嚼”描绘了猎犬活跃的情形,但人们对此评价不一,有的人认为它们常常咬住空中的幻影(比喻虚妄的目标),而实际上却能迅速捕捉到远处的狼。这两句表达了一种现实与期望之间的差距。
“骨长毛衣重,烧残烟草薄”这一联可能是形容猎犬强壮有力,它们的骨架大、毛发浓密,但同时也指出了环境的破坏——可能由于猎犬众多而导致自然环境受损。
接下来的“狡兔何曾擒,时把家鸡捉”则揭示了一个现实问题,即猎犬虽然强壮,却并未有效地捕获野兔,反而有时候却去捕捉家中的鸡,这可能是由于管理不善或猎犬的本能行为。
“食尽者饭翻,增养者恶壮”这两句进一步展示了猎犬数量增多带来的问题,一方面是资源的浪费(食物被浪费),另一方面是猎犬变得更加凶猛难以控制。
最后,“可嗟猎犬壮复壮,不堪兔绝良弓丧”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现状的叹息,强调猎犬越来越壮,但却无法有效地解决猎物过剩的问题,同时也反映出良好的猎具(如良弓)变得不再重要或失去了其价值。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猎犬和狐兔的关系,探讨了社会资源分配、自然环境保护等问题,以及人类对这些现象的无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