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尽小尽,三年一闰。全提半提,眼上安眉。
有誵讹,没巴鼻。放过一著,落在第二。
大尽小尽,三年一闰。全提半提,眼上安眉。
有誵讹,没巴鼻。放过一著,落在第二。
这首诗以禅宗的口吻,运用了比喻和双关语,探讨了时间、变化与理解的深刻哲理。
“大尽小尽,三年一闰”,这里将时间的概念融入其中,“大尽”指的是月份中天数为31日的情况,“小尽”则是30日,而“三年一闰”则指出了历法中为了调整季节与月相的周期性差异,每隔三年会增加一个额外的闰月。这句诗通过时间的规律性和周期性,暗示了宇宙间万物运行的自然法则。
“全提半提,眼上安眉”,这一句则在探讨认知与表达之间的关系。“全提”意味着完整地提出观点或事物,“半提”则可能指部分或不完全的表述。而“眼上安眉”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强调了在表达时,不仅要完整地呈现(如眼睛),还要恰当地修饰(如眉毛),以达到清晰、准确的沟通效果。
“有誵讹,没巴鼻”,“誵讹”原指文字上的错误,这里引申为理解或表达中的偏差或谬误;“没巴鼻”则可能是在形容无法把握或理解的困境。这两句话共同表达了在理解和表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挑战。
“放过一著,落在第二”,这句话在强调时机的重要性。在棋局中,“一著”指的是一步棋,而“放过一著”意味着错过了最佳时机或策略,结果只能是“落在第二”。这不仅反映了在决策和行动中把握时机的重要性,也暗含了在人生选择和追求中同样需要敏锐洞察和果断行动的道理。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比喻,深入浅出地探讨了时间、认知、表达以及决策等多方面的哲学思考,富有启发性和哲理性。
空斋寂寞春寒,坐来庭竹风声悄。
天低云暖,冰花谁剪,须臾云扰好是东君,与时呈瑞,春回枯槁。
快黄尘厌尽,千林膏沐,休更问,青山老。
我爱春来起早。恍芸窗、光摇琼岛。
玉华城郭,炊烟巷陌,酒旗风袅。
高兴悠然,沽垆思与,文园倾倒。
为使君预报,春城灯火,比年时好。
家住孤峰,门临曲涧,木作横桥。
与世事相违,心求活计,蓑衣挂体,斧柄悬腰。
出入玄关,往来幽径,直上高山采古樵。
时攀就,把千枝攒簇,一担平挑。归来快乐逍遥。
且放下千斤饮一瓢。
这日用家常,随缘随分,今朝明日,自有新条。
一曲高歌,三声短笛,遏断行云透碧霄。
其中乐,有山猿献果,四皓相招。
九秋风露,洗尘埃、人似华峰独立。
兰省东南经济地,正赖风流筹画。
湖海胸襟,冰霜气节,邈矣公难及。
苍生望重,故园休梦泉石。
且对得意江山,登临一笑,香满黄花席。
更把西湖都酿酒,醉取白云诗客。
乘兴为公,遍游仙府,检下长生籍。
妙毫浓墨,书公寿禄无极。
杳杳穷魂,冥冥长夜,沉沉莫辨年龄。
全无知识,何处问亲情。
一自飘零浩散,空愁苦、宁得超升。
同垂救,巡门拜覆,乞纸复抄经。
明公宜省察,慈悲愿广,福利咸增。感三天诸圣。
悉副微诚。火翳翻为莲沼,恩光射、枯骨回灵。
皆遭遇,永除愆过,悉得悟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