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同息树边身,总是桃源洞里人。
月照疏林天渐晚,曾无一语到红尘。
相逢同息树边身,总是桃源洞里人。
月照疏林天渐晚,曾无一语到红尘。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超凡脱俗的画面。诗人以“相逢同息树边身,总是桃源洞里人”开篇,巧妙地将人物置于自然与神话的交汇点,仿佛他们并非现实世界中的过客,而是隐居于世外桃源的隐士。这种设定立刻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超然物外的氛围。
接着,“月照疏林天渐晚”一句,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宁静与时间的流逝。月光洒在稀疏的树林上,夜幕降临,一切都显得更加幽静深邃。这样的描写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也暗示着时间的推移和故事的展开。
最后,“曾无一语到红尘”则直接点明了主题——这些人物虽然身处自然之中,但与外界的纷扰隔绝,他们的言语不曾触及世俗的尘埃。这不仅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也是对诗人理想境界的追求——远离喧嚣,心灵得以纯净与自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美好向往。它不仅是一幅视觉上的画卷,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引导读者进入一个远离尘嚣、充满诗意的世界。
三载施为,十全八九,有些未及功圆。
不曾行疏,所惠自然钱。
也不修斋动众,一麻麦、任润灵田。
非外觅,无中造化,有口妙难言。道传。
明易象,倒颠光运,天地之先。
觉无形应物,非殢中边。
清静金婴玉姹,虚无里、汞结灵铅。
六铢挂,大罗归去,重受玉皇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