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虽殊途,居然有轻易。
山林有悔恪,人间实多累。
鹓雏翔穹冥,蒲且不能视。
鹳鹭遵皋渚,数为矰所系。
隐显虽在心,彼我共一地。
不见巫山火,芝艾岂相离。
去来捐时俗,超然辞世伪。
得意在丘中,安事愚与智。
出处虽殊途,居然有轻易。
山林有悔恪,人间实多累。
鹓雏翔穹冥,蒲且不能视。
鹳鹭遵皋渚,数为矰所系。
隐显虽在心,彼我共一地。
不见巫山火,芝艾岂相离。
去来捐时俗,超然辞世伪。
得意在丘中,安事愚与智。
这首诗《招隐诗》由张载创作于魏晋时期,通过对比山林与人间的生活,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虚伪的批判。
首句“出处虽殊途,居然有轻易”,诗人指出山林与人间虽然道路不同,但都充满了选择与轻重。接着,“山林有悔恪,人间实多累”描绘了山林中的平静与人间的繁琐,暗示了山林生活可能存在的遗憾与人间生活的负担。
“鹓雏翔穹冥,蒲且不能视”以鹓雏翱翔于高远的天空,象征隐士追求的自由与高洁,而蒲且则无法触及,暗喻世俗之人难以达到这种境界。“鹳鹭遵皋渚,数为矰所系”则通过鹳鹭被箭矢所困,比喻隐士虽有志向,却往往受到外界束缚与限制。
“隐显虽在心,彼我共一地”强调了隐士内心的追求与世俗之间的关系,即使内心渴望隐逸,但两者实际上在同一世界中。“不见巫山火,芝艾岂相离”用巫山之火与芝艾不分离的比喻,说明隐逸与尘世之间并非完全隔绝,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后,“去来捐时俗,超然辞世伪”表达了诗人对摆脱世俗虚伪、追求真实自我的渴望。“得意在丘中,安事愚与智”则认为真正的满足与智慧在于内心的平和与自然,而非外在的得失与聪明。
整体而言,《招隐诗》通过对比与象征手法,深刻探讨了隐逸与现实、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和谐,展现了诗人对自由、真实与超脱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