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问新秋底所宜,玉泉秋信试寻披。
无风不是迎人爽,有露还能被草滋。
翠重山光未疏际,碧轻云影向閒时。
豳风七月当前景,那藉说匡早解颐。
借问新秋底所宜,玉泉秋信试寻披。
无风不是迎人爽,有露还能被草滋。
翠重山光未疏际,碧轻云影向閒时。
豳风七月当前景,那藉说匡早解颐。
这首诗描绘了新秋时节玉泉山的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微妙变化与和谐之美。
首联“借问新秋底所宜,玉泉秋信试寻披”,开篇即以设问的形式,引出对新秋时节适宜之事的思考,随后点明地点——玉泉山,并暗示这里即将迎来秋的信息。诗人似乎在探索、寻找秋天特有的景象和氛围。
颔联“无风不是迎人爽,有露还能被草滋”,通过对比无风与有风、无露与有露的不同感受,生动地描绘了秋天特有的清爽与滋润。无风时,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有露水时,草木得以滋养,生机勃勃。这两句既是对自然现象的细腻观察,也是对秋天美好特质的赞美。
颈联“翠重山光未疏际,碧轻云影向闲时”,进一步描绘了玉泉山的景色。翠绿的山色在尚未完全消散的云雾中显得更加浓郁,而轻盈的云影则在悠闲的时刻轻轻掠过,为画面增添了几分动态美。这两句不仅展现了山色的层次感和云影的动态美,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致捕捉和深刻感悟。
尾联“豳风七月当前景,那藉说匡早解颐”,引用《诗经·豳风》中的“七月”来比喻当前的季节,表达了对新秋时节的感慨。同时,“那藉说匡早解颐”一句,可能暗含了对时光流转、岁月更迭的思考,以及对生活中的小确幸的珍惜。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融入了对生活的哲思,给人以深邃的启示。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新秋玉泉山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与生活哲思的融合,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是清代诗人弘历的一首佳作。
彦古侍郎七世孙,姓吴名重元隐沦。
伪吴窃据党朱定,借粮不许族重门。
一妾携雏出远匿,返取嫡子刃已吞。
孤儿八岁天所存,老渔拯此芦中人。
云亭日暮遇重婿,相对涕泗交沾巾。
存孤济险阴佑耳,琼弁之报何足论。
孤儿曰远从婿姓,五子其四仍归根。
以死抗逆古壮士,义烈自足启后昆。
妾张渔顾婿姓陈,至今轶事传伞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