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在团圆,却不道、今宵月半。
尽处处、笙歌灯火,六鳌争战。
聊煮黄齑呼弟吃,为言吾母肠先断。
念生前、曾未越中门,何曾看。双条烛,烧将短。
香一缕,行消篆。想慈亲若在,此时应倦。
妻子相看还有日,新魂独自思儿伴。
好同来、早向穗帷眠,何须劝。
月在团圆,却不道、今宵月半。
尽处处、笙歌灯火,六鳌争战。
聊煮黄齑呼弟吃,为言吾母肠先断。
念生前、曾未越中门,何曾看。双条烛,烧将短。
香一缕,行消篆。想慈亲若在,此时应倦。
妻子相看还有日,新魂独自思儿伴。
好同来、早向穗帷眠,何须劝。
这首《满江红》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董以宁在元宵节时所作的一首述哀之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场景刻画,展现了诗人对已故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首句“月在团圆,却不道、今宵月半”以月亮的圆满与人间的分离形成对比,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伤。接下来的“尽处处、笙歌灯火,六鳌争战”描绘了元宵节热闹非凡的景象,与上文的“月半”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寂寞与哀痛。
“聊煮黄齑呼弟吃,为言吾母肠先断”一句,诗人通过与弟弟共度节日的场景,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母亲的离世让诗人感到心如刀割,即使在欢庆的日子里也无法忘怀。
“念生前、曾未越中门,何曾看”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母亲的怀念,以及母亲生前未能亲眼见证儿子成长的遗憾。
“双条烛,烧将短。香一缕,行消篆”通过描述蜡烛的燃烧和香烟的消散,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母亲的深深思念。
“想慈亲若在,此时应倦”一句,诗人想象如果母亲还在世,此刻也应感到疲惫,这既是对母亲的关怀,也是对自己情感的宣泄。
最后,“妻子相看还有日,新魂独自思儿伴。好同来、早向穗帷眠,何须劝”表达了诗人希望与母亲团聚的愿望,以及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超越生死界限,希望能够早日与母亲团聚,不再受分离之苦。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实,通过具体的场景和细节描写,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已故母亲的怀念和哀思,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携筇信步,郊外闲游。路傍忽见骷髅。
眼里填泥,口内长出臭莸。
潇洒不肯重说,更难为、再骋风流。
想在日,劝他家学道,不肯回头。
耻向街前求乞,到如今,显现白骨无羞。
若悟生居火院,死堕阴囚。
决裂心灰慷慨,舍家缘、物外真修。
神光灿,得祥云衬步,直赴瀛洲。
月华收,云淡霜天曙。西征客、此时情苦。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
一叶兰舟,便恁急桨凌波去。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