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空自放,岂问岁寒交。
但得香在石,何妨露满梢。
叶凋深见月,鸟过不栖巢。
最是幽人意,谁当共结茅。
孤山空自放,岂问岁寒交。
但得香在石,何妨露满梢。
叶凋深见月,鸟过不栖巢。
最是幽人意,谁当共结茅。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孤山之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以及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
首联“孤山空自放,岂问岁寒交”,以孤山自放的姿态开篇,暗示了山的独立与自由,同时也引出了对季节变换中友情的思考。这里的“岁寒交”借用了“岁寒三友”的典故,暗指在严冬时节仍能保持友谊的人,但诗人却以“空自放”回应,似乎在说,山并不在意这些世俗的交往,它更关注的是自身的存在与自然的和谐。
颔联“但得香在石,何妨露满梢”,进一步深化了这种自然与内在精神的联系。诗人认为,只要内心拥有香气(象征着高尚的品质或美好的情感),那么即使外界环境再恶劣(如露水满枝头),也无妨。这里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内在精神相融合,表达了诗人对纯净、高洁品质的追求。
颈联“叶凋深见月,鸟过不栖巢”,描绘了一幅夜晚山林的静谧景象。随着树叶的凋零,月光得以更加清晰地照耀大地,鸟儿飞过却不留痕迹,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之中。这一联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然。
尾联“最是幽人意,谁当共结茅”,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知音的渴望。在这里,“幽人”不仅指诗人自己,也代表了一种远离尘嚣、追求心灵自由的生活态度。“谁当共结茅”则表达了诗人希望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在山中建屋,共享这份宁静与自由的愿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孤山、月夜、落叶、鸟鸣等自然景象的描绘,以及对内心情感的细腻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对高洁品质的追求、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语言简洁而富有意境,情感真挚而深沉,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呜呼大圣人,世或见疑猜。
周公被流言,仲尼困桓魋。
贤材实累身,忠信为祸媒。
苍蝇点白璧,蚊蚋嘘风雷。
麒麟匿郊薮,朱凤成摧颓。
仰天再叹息,沈忧热中怀。
扰扰蜗角争,忉怛劳形骸。
千秋万世后,愚智同尘埃。
群山高不极,回合越西城。
秋入云根净,霜归石耳清。
望中分树色,空外落泉声。
地接天台胜,人含太古情。
林间孙绰赋,谷口子真耕。处处烟霞动,时时?鹤鸣。
几年守真素,一出见平生。
莫遣山灵诮,应高黄霸名。
异代知心不识面,年书甲子甘贫贱。
孤云横天高莫攀,白石在水清自见。
徵君殁后柴桑空,千古犹存五柳传。
彤庭九锡加寄奴,典午山河王气变。
南国从教麟凤归,中原不息龙蛇战。
彭泽县前江水流,当年心事同悠悠。
解印那堪白日晚,还家不负黄花秋。
吏人送酒方适意,惠远更教莲社醉。
中怀久矣齐死生,一卧茫然失天地。
醒来兴感岁欲残,金陵怅望空龙蟠。
独赋荆卿聊寄意,风吹落木江声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