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思垂一足,饭想成沙纕。
顿斧盘石上,分灯续螺江。
坐令遗迹地,咄嗟成宝坊。
永怀青松下,睡快欣明窗。
曾侯有逸韵,诗律挟风霜。
重来拜白塔,前身疑姓庞。
山僧作巴音,耸肩颀而长。
愿施笔供养,普熏知见香。
吾观三公子,凛然万夫望。
何当吐佳句,刻石照沅湘。
老思垂一足,饭想成沙纕。
顿斧盘石上,分灯续螺江。
坐令遗迹地,咄嗟成宝坊。
永怀青松下,睡快欣明窗。
曾侯有逸韵,诗律挟风霜。
重来拜白塔,前身疑姓庞。
山僧作巴音,耸肩颀而长。
愿施笔供养,普熏知见香。
吾观三公子,凛然万夫望。
何当吐佳句,刻石照沅湘。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南台的游览感受,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对历史遗迹的感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邃的思想情感。
首句“老思垂一足,饭想成沙纕”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诗人对南台的向往之情,仿佛连吃饭都幻想着置身于南台的美景之中。接着,“顿斧盘石上,分灯续螺江”通过具体的动作和场景,展现了南台的壮丽景色,斧头在岩石上留下痕迹,灯光映照在螺江之上,营造出一种既雄浑又静谧的氛围。
“坐令遗迹地,咄嗟成宝坊”表达了诗人对南台历史文化的深刻感悟,即使是在寻常之地,也能因历史的积淀而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永怀青松下,睡快欣明窗”则将个人的情感融入自然之中,青松下的宁静与明亮的窗户形成对比,传递出内心的平静与喜悦。
“曾侯有逸韵,诗律挟风霜”赞扬了前人的文学成就,他们的诗歌如同风霜般有力,影响深远。“重来拜白塔,前身疑姓庞”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希望自己的灵魂能与他们相接,获得灵感与智慧。
“山僧作巴音,耸肩颀而长”描绘了山中僧侣的形象,他们高大挺拔,与自然和谐共生。“愿施笔供养,普熏知见香”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文字传播佛法,让知识与智慧如香气般弥漫四方的愿望。
最后,“吾观三公子,凛然万夫望”是对南台三位杰出人物的赞誉,他们的风采令人敬仰。“何当吐佳句,刻石照沅湘”表达了诗人期待自己能创作出优秀的诗句,让它们如同沅湘之水一样,流淌在历史的长河中,照亮后人的心灵。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历史文化的敬仰,也体现了其深邃的思想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是一首富有哲理和艺术价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