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溪在城下,形胜堪赏爱。
尤宜春水满,水石更殊怪。
长山势回合,井邑相萦带。
石林绕舜祠,西南正相对。
阶庭无争讼,郊境罢守卫。
时时溪上来,劝引辞学辈。
今谁不务武,儒雅道将废。
岂忘二三子,旦夕相勉励。
小溪在城下,形胜堪赏爱。
尤宜春水满,水石更殊怪。
长山势回合,井邑相萦带。
石林绕舜祠,西南正相对。
阶庭无争讼,郊境罢守卫。
时时溪上来,劝引辞学辈。
今谁不务武,儒雅道将废。
岂忘二三子,旦夕相勉励。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水田园风光图景,同时也蕴含了诗人对学术与武功并重的思考。开篇“小溪在城下,形胜堪赏爱”两句,设定了一个城下溪流潺潺、景色宜人的画面,表现出诗人对这片美丽风光的喜爱和赞赏。
接下来,“尤宜春水满,水石更殊怪”进一步描绘了泉水在春天充盈的情景,以及水与石之间的相互作用,营造出了一个生机勃勃、奇特异常的自然美。紧接着,“长山势回合,井邑相萦带”则将视角扩展至更广阔的山川和村落,展示了一种和谐共生的田园生活。
“石林绕舜祠,西南正相对”这两句诗,不仅描写了石林环绕着古代圣君舜帝的祠庙,而且强调了祠庙所处的方位,显示出诗人对于历史文化遗迹的尊崇和关注。下文“阶庭无争讼,郊境罢守卫”则透露出一片太平景象,没有争斗与战争,只有放弃防御的宁静生活。
最后,“时时溪上来,劝引辞学辈”表达了诗人经常到溪边漫步,并邀请学者们共同享受自然之美。然而紧接着的“今谁不务武,儒雅道将废”则流露出一种忧虑,即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普遍忽视了文治(儒雅)的重要性,而过分重视武力。
诗的结尾,“岂忘二三子,旦夕相勉励”呼应了历史上的贤者,如孔子的弟子们,他们互相鼓励、早晚不懈怠,这里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化传承和学术精神的怀念与重视。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美丽的山水田园景象,反映出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赞赏、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尊崇,以及对于文治教育重要性的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