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益阳和地,春滋淡荡时。
绿烟柳条重,红雨杏花披。
忽过清明节,行吟上巳诗。
川原含润意,北直罕逢斯。
境益阳和地,春滋淡荡时。
绿烟柳条重,红雨杏花披。
忽过清明节,行吟上巳诗。
川原含润意,北直罕逢斯。
这首诗描绘了早春时节益阳地区的景色,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首先,“境益阳和地,春滋淡荡时”,开篇即点明地点与季节,益阳之地在春天的气息中显得格外和谐,淡荡的春意弥漫在空气中,为整首诗奠定了温柔而宁静的基调。
接着,“绿烟柳条重,红雨杏花披”,这两句通过“绿烟”与“红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柳条与杏花的美丽景象。绿烟形容柳条轻柔的绿色,红雨则生动地展现了杏花如雨般飘落的情景,色彩鲜明,画面感极强。
“忽过清明节,行吟上巳诗”,清明节的突然到来,让诗人不禁吟诵起上巳节的诗歌,表达了对传统节日的怀念与感慨,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文化的深厚情感。
最后,“川原含润意,北直罕逢斯”,诗人将目光投向广阔的川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滋润之意,而这种景象在北方的直道上却很少见到,进一步强调了益阳地区独特的自然风貌。
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优美,通过对春日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
幽独抱戚戚,揽衣步修廊。
朝暾隐崇垣,好鸟相鸣翔。
有客过我庐,车马俨成装。
问客逝安之,言将旋故疆。
置酒与客别,笙歌发中堂。
客怀惨无欢,杯举不尽觞。
客胡不尽觞,世事总茫茫。
铅刀竞一割,太阿匣中藏。
宋人宝燕石,白璧委道傍。
许身苟不亏,弃置讵庸伤。
客其固明志,要归道所臧。
闽道足山水,奇秀钟宁阳。
归去卸尘缨,终日以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