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姚燮在清时期的一次访寺赏花的经历,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禅宗精神的感悟。
首句“上邸罗名姝,张灯夜堂宴”描绘了一幅夜晚宴席的场景,但很快笔锋一转,通过“太息小户家,美人草同贱”表达了对社会阶层差异的感慨,暗示了诗人对平等的向往。
接着,“奇葩匿冷厓,但与惠风扇”两句,诗人将牡丹比作“奇葩”,隐于冷崖,却能散发出惠风般的香气,寓意着即使身处逆境,也能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留盼偶得樵,遂若笑生面”则描绘了诗人偶遇山中砍柴的人,对方的笑容如同春风拂面,给人以温暖和希望。
“郊南有名蓝,附庸洛阳县”两句,诗人提到郊外有名胜之地,与洛阳县相呼应,暗示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颇闻琉璃藏,绛霞叠如茜”描绘了琉璃藏中的美丽景象,如叠起的绛霞般绚烂,象征着内心的丰富和对美的追求。
“到门停犊车,衫痕得春茜”写出了诗人到达寺庙时的情景,衣衫上的春茜痕迹,仿佛春天的气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肯以婀娜姿,独让佛心眷”表达了诗人对佛心的尊重和向往,即使自己姿态婀娜,也不愿独占佛心的眷顾,体现了对佛法的虔诚和谦逊。
“西山濯翠屏,城杪泼初靛”描绘了西山如翠屏般洗涤心灵,城头初靛色的渲染,象征着心灵的净化和宁静。
“病女愁凉云,背阑未梳鬋”通过描写病女面对凉云的愁绪,表现了对弱者的同情和关怀。
“怨彼香海深,柔丝曳轻燕”表达了对世事的无奈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如同轻燕在香海中挣扎。
“倒吹一瓣红,偶来袖边罥”描绘了花瓣偶然落在袖边,如同意外的惊喜,增添了生活的趣味。
“禅寮垩蛎墙,题诗惜无砚”表达了对禅房墙壁的描绘,以及对没有砚台的遗憾,暗示了对文墨生活的向往。
“聊携玉茗壶,静和露气咽”写出了诗人携壶静坐,与露气相和,享受宁静的时光。
“高钟揭层云,流旭动明电”描绘了高钟声穿透云层,晨光中闪烁的电光,象征着生命的活力和希望。
“遂有万鸟声,环花递成片”写出了万鸟齐鸣,环绕花丛的场景,充满了生机和和谐。
“老僧甘坐枯,三月不出院”描绘了老僧甘于寂寞,三个月不出禅院的生活状态,体现了对禅宗精神的追求。
“偶从窗影移,一警幻相现”写出了从窗户投射的光影中,出现了一位幻象,可能是对人生或佛法的某种启示。
“地僻人过稀,久留静逾善”表达了在偏僻之地,人迹罕至,长时间停留反而更加宁静,体现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愿得百琲珠,篁阴聘蝉钿”表达了诗人愿意用百琲珠作为聘礼,邀请蝉钿(可能指蝉的装饰品)在竹林中相聚,体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友谊的珍视。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人物情感和禅宗精神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和精神世界的深刻感悟,充满了诗意和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