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提兵大渡津,河流禹凿迥如新。
彩云城郭那无迹,黑水波涛亦有神。
象马远来铜柱贡,犬羊不动铁桥尘。
灵关在眼平于掌,岁岁蒲桃苜蓿春。
诸葛提兵大渡津,河流禹凿迥如新。
彩云城郭那无迹,黑水波涛亦有神。
象马远来铜柱贡,犬羊不动铁桥尘。
灵关在眼平于掌,岁岁蒲桃苜蓿春。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杨慎的《春兴(其三)》,描绘了诸葛武侯率军过大渡河的情景。首句“诸葛提兵大渡津”展现了诸葛亮领军过江的壮丽场面,暗示着历史的沧桑与英雄的气概。接下来的“河流禹凿迥如新”借用了大禹治水的典故,形容河水经过治理后焕然一新,象征着英雄们的智慧和力量。
“彩云城郭那无迹,黑水波涛亦有神”通过描绘云蒸霞蔚的城市和神秘的黑水波涛,营造出一种奇幻又壮观的景象,赞美了自然与人力的和谐统一。接着,“象马远来铜柱贡,犬羊不动铁桥尘”描述了边疆的安宁,象马远道而来进贡,连铁桥都因长久不用而不见尘埃,体现了边疆的繁荣与稳定。
最后一句“灵关在眼平于掌,岁岁蒲桃苜蓿春”以生动的比喻,将险峻的灵关比作手掌般易于掌控,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定的欣慰,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愿景,每年都有葡萄和苜蓿的丰收,寓意着国泰民安,生活富饶。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历史典故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国家安定的期盼,具有鲜明的历史感和浪漫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