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昔圣贤国,今为鬼魅场。
事权投寂寞,父子见凄凉。
地出廉泉细,天流浊渭长。
谁收首阳骨,雪白照斜阳。
古昔圣贤国,今为鬼魅场。
事权投寂寞,父子见凄凉。
地出廉泉细,天流浊渭长。
谁收首阳骨,雪白照斜阳。
这首诗名为《感事二首(其一)》,由明代诗人张琦(君玉)所作。诗中描绘了从古至今,圣贤之国变为鬼魅之地的变迁,表达了对权力更迭、世事无常的感慨。
首句“古昔圣贤国,今为鬼魅场”,以对比手法开篇,将过去圣贤辈出的国度与现今充满阴暗与邪恶的场所相对比,暗示了社会风气的恶化和道德沦丧。
“事权投寂寞,父子见凄凉”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权力斗争带来的孤独与家庭破碎的悲凉景象。权力的争夺使得人们之间的情感疏离,亲情也难以幸免于难,体现了社会动荡对个体命运的深刻影响。
“地出廉泉细,天流浊渭长”运用自然景观的对比,以“廉泉”之细与“浊渭”之长,象征着社会道德的纯净与污浊,形象地展示了正直与腐败之间的鲜明对立。
最后,“谁收首阳骨,雪白照斜阳”一句,借用了古代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死于首阳山的故事,表达了对高尚节操的追忆与怀念。同时,以“雪白”与“斜阳”形成色彩对比,既是对逝去美好时光的哀悼,也是对坚守道德底线者的崇高敬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理想价值的执着追求,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思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