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法四海热,震荡昏三光。
云飞大风起,赤子沐清凉。
当时周旋人,一瞰罹身殃。
悠悠赤松子,不识为何祥。
千年有崔浩,前修持自彰。
岂知愧所事,乃是元家王。
恐非凤衔图,但见雁求梁。
伊尔山中人,勿弃兰蕙芳。
嬴法四海热,震荡昏三光。
云飞大风起,赤子沐清凉。
当时周旋人,一瞰罹身殃。
悠悠赤松子,不识为何祥。
千年有崔浩,前修持自彰。
岂知愧所事,乃是元家王。
恐非凤衔图,但见雁求梁。
伊尔山中人,勿弃兰蕙芳。
这首诗《读史三首(其二)》由元代诗人何中创作,通过历史的视角,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刻思考与感慨。
首句“嬴法四海热,震荡昏三光”,以“嬴”指代秦始皇,他统一六国,法度严明,如同烈日炙烤大地,使天地间的光明混沌不明。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社会秩序和文化的影响。
接着,“云飞大风起,赤子沐清凉”两句,描述了在秦始皇的统治下,虽然社会动荡,但百姓也得到了某种形式的安定,如同在大风中得到一丝清凉。这里既有对秦始皇功过参半的评价,也有对百姓生活状态的反思。
“当时周旋人,一瞰罹身殃”则转向对历史人物的批判,指出那些在秦始皇周围的人,虽然看似风光无限,实际上却因他的暴政而遭受不幸。这反映了作者对权力滥用和人性悲剧的深刻洞察。
“悠悠赤松子,不识为何祥”中的“赤松子”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仙人,这里用来比喻那些远离尘世、超脱凡俗的人物。作者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历史中那些不为世俗所理解的超然存在的好奇与困惑。
“千年有崔浩,前修持自彰”提到的“崔浩”是北魏时期的一位著名学者,作者在这里借以表达对历史中那些坚守道德、学问成就显著的人物的敬仰。
“岂知愧所事,乃是元家王”则将话题转向对自身或对历史人物行为的反省,提出疑问:他们是否真的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会带来怎样的后果?这里蕴含着对责任与后果关系的思考。
最后,“恐非凤衔图,但见雁求梁”以“凤衔图”象征理想与追求,而“雁求梁”则是比喻现实的艰难与挑战。这两句话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感慨,以及对如何在现实中实现理想的深思。
“伊尔山中人,勿弃兰蕙芳”作为结语,鼓励人们即使身处困境,也不应放弃内心的高洁与美好,保持自我修养,如同山中之人不应忘记兰花的芬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探讨了权力、道德、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角色与责任。它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历史素养和人文关怀,也引发了读者对于历史、人生和社会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