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读史三首·其二》
《读史三首·其二》全文
元 / 何中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嬴法四海热,震荡昏三光。

云飞大风起,赤子沐清凉。

当时周旋人,一瞰罹身殃。

悠悠赤松子,不识为何祥。

千年有崔浩,前修持自彰。

岂知愧所事,乃是元家王。

恐非凤衔图,但见雁求梁。

伊尔山中人,勿弃兰蕙芳。

(0)
鉴赏

这首诗《读史三首(其二)》由元代诗人何中创作,通过历史的视角,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刻思考与感慨。

首句“嬴法四海热,震荡昏三光”,以“嬴”指代秦始皇,他统一六国,法度严明,如同烈日炙烤大地,使天地间的光明混沌不明。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社会秩序和文化的影响。

接着,“云飞大风起,赤子沐清凉”两句,描述了在秦始皇的统治下,虽然社会动荡,但百姓也得到了某种形式的安定,如同在大风中得到一丝清凉。这里既有对秦始皇功过参半的评价,也有对百姓生活状态的反思。

“当时周旋人,一瞰罹身殃”则转向对历史人物的批判,指出那些在秦始皇周围的人,虽然看似风光无限,实际上却因他的暴政而遭受不幸。这反映了作者对权力滥用和人性悲剧的深刻洞察。

“悠悠赤松子,不识为何祥”中的“赤松子”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仙人,这里用来比喻那些远离尘世、超脱凡俗的人物。作者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历史中那些不为世俗所理解的超然存在的好奇与困惑。

“千年有崔浩,前修持自彰”提到的“崔浩”是北魏时期的一位著名学者,作者在这里借以表达对历史中那些坚守道德、学问成就显著的人物的敬仰。

“岂知愧所事,乃是元家王”则将话题转向对自身或对历史人物行为的反省,提出疑问:他们是否真的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会带来怎样的后果?这里蕴含着对责任与后果关系的思考。

最后,“恐非凤衔图,但见雁求梁”以“凤衔图”象征理想与追求,而“雁求梁”则是比喻现实的艰难与挑战。这两句话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感慨,以及对如何在现实中实现理想的深思。

“伊尔山中人,勿弃兰蕙芳”作为结语,鼓励人们即使身处困境,也不应放弃内心的高洁与美好,保持自我修养,如同山中之人不应忘记兰花的芬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探讨了权力、道德、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角色与责任。它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历史素养和人文关怀,也引发了读者对于历史、人生和社会的深入思考。

作者介绍

何中
朝代:元

(1265—1332)元抚州乐安人,字太虚,一字养正。少颖拔,以古学自任,学弘深该博。文宗至顺间,应行省之请,讲授于龙兴路东湖、宗濂二书院。有《通鉴纲目测海》、《通书问》、《知非堂稿》。
猜你喜欢

次韵仇仁近有怀见寄十首·其九

犹喜看书懒作诗,暮年自合省云为。

预知阴雨骨骸痛,怯上好山筋力罢。

不寐有时忘数息,无疑焉用扣归奇。

寄声为报仇香道,近日交朋独尔思。

(0)

少年游·其一

丹青闲展小屏山。香烬一丝寒。

织锦回纹,生绡红泪,不语自羞看。

相思念远关河隔,终日望征鞍。

不识单栖,忍教良夜,魂梦觅长安。

(0)

望邳州

中原行几日,今日才见山。

问山在何处,云在徐邳间。

邳州山,徐州水,项籍不还韩信死。

龙争虎斗不肯止,烟草漫漫青万里。

古来刘季号英雄,樊崇至今已千岁。

(0)

出广州第一宿

越王台下路,搔首叹萍踪。

城古都招水,山高易得风。

鼓声残雨后,塔影暮林中。

一样连营火,山同河不同。

(0)

又赋·其三

病里心如故,闲中事更生。

睡猫随我懒,黠鼠向人鸣。

羽扇看棋坐,黄冠扶杖行。

灯前翻自喜,瘦得此诗清。

(0)

又送前人琴棋书画四首·其二棋

我爱商山茹紫芝,逍遥胜似橘中时。

纷纷玄白方龙战,世事从他一局棋。

(0)
诗词分类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诗人
鲜于枢 张岱 元绛 李华 孙逖 万寿祺 高鼎 严维 陈羽 蒋廷锡 虞世南 叶绍翁 王粲 郭嵩焘 贯云石 邢昉 张华 殷云霄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