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身虽闲念未除,敌念赖有前贤书。
如何昏花接旬月,古史散落经耘锄。
我知禀赋分量浅,费出稍泰寻空虚。
衣服饮食悉若此,耳目形体应相如。
此如用多随困阙,不似缓节安虚徐。
解衾卧稳省开目,细琐悉悉分虫鱼。
异时意气尚掀举,欲取功烈规名誉。
从天且乞一双眼,此外不敢求赢馀。
寄身虽闲念未除,敌念赖有前贤书。
如何昏花接旬月,古史散落经耘锄。
我知禀赋分量浅,费出稍泰寻空虚。
衣服饮食悉若此,耳目形体应相如。
此如用多随困阙,不似缓节安虚徐。
解衾卧稳省开目,细琐悉悉分虫鱼。
异时意气尚掀举,欲取功烈规名誉。
从天且乞一双眼,此外不敢求赢馀。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洋的作品,名为《病眼》。从内容来看,诗人在描述自己因为眼睛生病而无法阅读书籍的苦恼,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望以及对前贤遗留下来的智慧的依赖。
首句“寄身虽闲念未除”表明虽然身体有闲暇,但心中却始终挂念着某些事情,这里暗指的是阅读书籍的愿望。紧接着,“敌念赖有前贤书”则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依靠先贤留下的书籍来安慰自己的思绪。
“如何昏花接旬月,古史散落经耘锄”两句通过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因病无法阅读的痛苦,以及书籍被忽视、遗失的情景。这里,“昏花”指的是眼睛看不清楚事物,而“旬月”则是时间的流逝;“古史散落经耘锄”则形象地比喻了书籍被人忽略,随风飘散。
在接下来的两句“我知禀赋分量浅,费出稍泰寻空虚”,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知识的渴望以及在眼病的情况下无法深入学习的无奈。这里,“我知”是自信地表示诗人对自己的认知有所了解,而“禀赋”则指的是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分量浅”则意味着这种知识积累不够深厚。
随后,诗人写道:“衣服饮食悉若此,耳目形体应相如。”这里他用平淡的日常生活比喻来表达对知识和身体健康同等重要的看法。衣服饮食代表了基本的生存需求,而“耳目形体”则象征着感官和身体的完整。
“此如用多随困阙,不似缓节安虚徐。”这两句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在眼病的情况下,他无法像往常那样轻松地获取知识,只能随遇而安,接受现状。
最后,“解衾卧稳省开目,细琐悉悉分虫鱼。异时意气尚掀举,欲取功烈规名誉。”诗人写到自己虽然在病中,但仍旧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以及他内心对于成就和荣誉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因眼病而产生的一系列情感变化和内心挣扎,同时也反映出了古代文人对知识、文化和个人成就的不懈追求。
使君五马从韶阳,春融开宴来仙羊。
誇予韶石三十六,芙蓉一一摩青苍。
韶阳千里尽奇石,各为根株森相望。
箨龙拔地动千丈,大小削成纷圆方。
瑶篸玉柱千万计,排立有时如堵墙。
巨灵荡踏苦无力,岩岩铁壁当中央。
使君拄笏韶石下,氤氲紫翠流衣裳。
双峰左右接天阙,二楼高下临皇冈。
重华对越俨精爽,二灵彷佛非鸿荒。
神明沕穆合古乐,箫韶日夕深微茫。
南薰再鼓解民愠,玉琴之外无陶唐。
香炉宝盖试击拊,安知不可仪凤凰。
无声之乐道所贵,期君肉味长相忘。
仙人骖文螭,西游阆风阙。
神珠藏九渊,变化如日月。
顾见世间人,声色自沉没。
仲尼居九夷,至道当谁悦。
哀哉人命危,蜉蝣伤掘阅。
兹时方板荡,匡济需贤哲。
列宿在草莽,紫薇光彷佛。
天钟运筹人,何时见功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