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棹还随海浪回,通明堰下小徘徊。
东风吹落篷窗雨,点点春愁枕上来。
短棹还随海浪回,通明堰下小徘徊。
东风吹落篷窗雨,点点春愁枕上来。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从四明返回途中,在通明堰下的所见所感。首句“短棹还随海浪回”,生动地展现了舟行海上,短桨轻摇,随波逐流的情景,海浪与小舟形成鲜明对比,既表现了航行的艰难,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波动。
次句“通明堰下小徘徊”,则将视线转向陆地,通明堰作为背景,让诗人暂时停下脚步,或许是为了整理思绪,或是为了欣赏沿途的风景。这里的“小徘徊”不仅描绘了行动的姿态,也暗含了诗人内心的情感起伏。
第三句“东风吹落篷窗雨”,将视角拉回到船上,东风轻拂,带来了雨水,淋湿了船篷。这一句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也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感受,东风和雨水仿佛成了情感的载体,象征着外界环境对诗人情绪的影响。
最后一句“点点春愁枕上来”,是全诗情感的集中体现。在经历了海上航行的颠簸和陆地上的短暂停留后,诗人内心的春愁如同细雨般悄然滋生,逐渐爬上心头。这“点点春愁”既是对旅途劳顿的感慨,也是对人生际遇的深思,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层次。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从海上到陆地的行旅过程中的内心世界,以及自然景色对其情绪的影响,语言简洁而富有意境,情感真挚而深沉。
千古纷纭,几辈狐裘,几人缊袍。
叹一车两马,栖遑道路,浮家泛宅,震荡波涛。
迁客多忧,劳人易感,不写风韵即赋骚。
知何世,听鸡鸣犬吠,虎吼狼嗥。丘墟没尽蓬蒿。
便葬送,成名竖子曹。
看风流人物,英雄事业,足兵陇亩,足食隰皋。
不数汉唐,而今欧美,敢与神州试比高。
齐欢唱,有飞升灵药,益寿蟠桃。
占城阴、颓云一角,有人持恨终古。
书生满眼神州泪,凄断海东烟雾。坟上土。
怕有酒能浇,踏遍桥南路。英游迟汝。
向笙鹤遥空,不逢骞广,心事更谁诉。
天难问,身世儒冠误否。凭渠笔力牛弩。
铜琶无分中兴乐,消受此生栖旅。凭吊处。
剩破帽疲驴,怅望千秋去。啼鹃最苦。
要无主青山,有灵词客,来听断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