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高台,恨听歌未了,已见荆棘。
野堑低云,人道锦帆遗迹。
实袜花钗土蚀,记笑倚、东窗无力。
而今安在,乱峰荒寺,古碑谁识。天涯寒食。
正当那、落红万点,旅思凄恻。
门对垂杨,住久黄鹂认得。
愁泪不须沾臆,恐添注、太湖深黑。
醉时独啸,苍波东逝,斜阳西匿。
昔日高台,恨听歌未了,已见荆棘。
野堑低云,人道锦帆遗迹。
实袜花钗土蚀,记笑倚、东窗无力。
而今安在,乱峰荒寺,古碑谁识。天涯寒食。
正当那、落红万点,旅思凄恻。
门对垂杨,住久黄鹂认得。
愁泪不须沾臆,恐添注、太湖深黑。
醉时独啸,苍波东逝,斜阳西匿。
这首《万年枝·吴门春思》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词人沈谦所作,描绘了一幅春日里吴门(即苏州)的哀婉景象,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与个人的愁绪。
开篇“昔日高台”,以“高台”为引子,暗示曾经的繁华与辉煌,然而“恨听歌未了,已见荆棘”,昔日的欢声笑语已成过眼云烟,取而代之的是荒凉与衰败。“野堑低云,人道锦帆遗迹”,通过描绘残破的遗迹,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无情和变迁的残酷。接下来,“实袜花钗土蚀,记笑倚、东窗无力”,将目光聚焦于更细微之处,通过“土蚀”的细节,展现了时间的侵蚀,以及曾经的欢愉如今只能化为回忆。“而今安在,乱峰荒寺,古碑谁识”,一句“乱峰荒寺”更是将画面推向了极致的荒凉,古碑无人识,仿佛连历史的记忆也逐渐模糊。
“天涯寒食”,点出时节,寒食节本是祭祖扫墓的日子,但在词人的笔下,却充满了孤独与哀愁。“正当那、落红万点,旅思凄恻”,落花满地,不仅象征着季节的更迭,也是词人内心情感的外化,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以及远离家乡、孤身在外的旅人之思。“门对垂杨,住久黄鹂认得”,通过“黄鹂”的反复出现,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环境的熟悉,黄鹂似乎成为了见证者,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变迁。“愁泪不须沾臆,恐添注、太湖深黑”,词人的情感达到了高潮,愁苦的情绪难以自抑,担心自己的泪水会加深太湖的黑暗,形象地表达了内心的沉重与无助。“醉时独啸,苍波东逝,斜阳西匿”,最后三句,词人试图在酒醉中寻求解脱,但面对东流的江水和西沉的夕阳,所有的努力都显得徒劳无功,最终只能面对现实的无奈与孤独。
整首词通过对历史遗迹、自然景色以及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沈谦对于过往繁华与当前衰败的深刻反思,以及在时间面前人类渺小与无力的感慨。词中既有对历史的追忆,也有对现实的忧思,情感深沉,意境深远,体现了沈谦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情感底蕴。
神清发幽梦,梦到仙人峰。
老仙启玄门,问我来何从。
仙发映山绿,仙颜眩日红。
高低种玉田,异植方茸茸。
里闾见翁媪,亦复非尘容。
鸡犬声相闻,略与桃源同。
云中飞仙人,缥缈如游龙。
遄征不可即,得非是乔松。
白云既变灭,仙軿亦无踪。
梦觉两何有,闻打西林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