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我欲离文字障,多君早透语言关。
相逢树色鸟声路,不滞儒冠道服间。
笑我欲离文字障,多君早透语言关。
相逢树色鸟声路,不滞儒冠道服间。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何南凤所作,名为《与罗文止》。诗中通过对话与场景描绘,展现了两位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对超脱世俗束缚的共同追求。
首句“笑我欲离文字障”,诗人以自嘲的口吻表达自己渴望摆脱文字束缚,即摆脱对文字的过度依赖和拘泥,寻求更深层次的精神自由。这反映了诗人对传统学问的反思,以及对超越文字表面意义的追求。
次句“多君早透语言关”,则赞美对方(罗文止)已经早早地突破了语言的局限,意味着对方在精神层面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境界,能够超越言语的表象,直接触及事物的本质。这里体现了对朋友智慧与修为的高度认可。
接下来,“相逢树色鸟声路”描绘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画面,两位朋友在绿树环绕、鸟鸣声声的小路上相遇,环境的宁静美好衬托出他们心灵的契合与交流的愉悦。这不仅是一次物理上的相遇,更是一次心灵的共鸣。
最后一句“不滞儒冠道服间”,强调了两人交往的自由与无拘无束。这里的“儒冠道服”象征着传统学识与道德规范,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传统束缚的超越,以及对自由自在生活方式的向往。这不仅是对个人精神境界的追求,也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反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超越物质与形式的深厚友谊,以及对精神自由与超脱世俗的共同追求。
飞鸟中流不易还,回头何处认青山。
重重江树茫茫水,山在南徐北顾间。
广储门外水萧萧,舟子江湾号柳条。
画舫珠帘何处是,月明千古照虹桥。
文峰寺外塔湾头,不见淮东胜概楼。
四十里程杨柳岸,瓜洲一水入扬州。
维扬风景不模糊,北郭园林入画图。
杨柳芙蕖无限好,五亭湖外瘦西湖。
台湾奸民杀官弁,草疏千言飞告变。
疏言草野臣同春,郡丞程峻之故人。
程峻杀贼贼入署,斗大岩城贼争据。
臣率义民克复之,解围专望驰雄师。
微臣虽无守土职,郡丞一印臣擅摄。
昧死陈情达天阙,神策军来争破敌。
自愿随营杀群贼,乌牛栏前白刃接。
贼败大呼伏兵出,矢竭弦亡外援绝,马蹄一蹶身被执。
丁未季冬月十日,骂贼常山死不屈。
事闻当宁颁尺一,庙食千秋奖忠烈。
吁嗟乎,庙食千秋奖忠烈,乃是诸侯老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