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车创始自稚轮,筦簟从初但蒲稿。
诗到晚唐非不佳,少似国风能理到。
嗟予耄矣弃颖泓,卧病终年长却扫。
客无脱屦一榻悬,人不到门群雀噪。
敢意支郎念岑寂,时将妙语起衰老。
若人搜句乃馀事,虽不雕镌自精好。
况于佛祖可呵骂,岂无魔外宜攻讨。
早办山居一把茅,为我长歌歌證道。
篆车创始自稚轮,筦簟从初但蒲稿。
诗到晚唐非不佳,少似国风能理到。
嗟予耄矣弃颖泓,卧病终年长却扫。
客无脱屦一榻悬,人不到门群雀噪。
敢意支郎念岑寂,时将妙语起衰老。
若人搜句乃馀事,虽不雕镌自精好。
况于佛祖可呵骂,岂无魔外宜攻讨。
早办山居一把茅,为我长歌歌證道。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炎所作,名为《用元韵答清老(其二)》。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表达个人诗歌理想和生活态度的作品。
诗中的“篆车创始自稚轮,筦簟从初但蒲稿”两句,通过对古代书法工具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于文学艺术源远流长的认识,以及他个人的文学修养和积累。这里的“篆车”指的是古代刻印用的工具,“筦簟”则是竹制的笔架,而“蒲稿”则是初学书法时用来练习的纸张。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自己的文学追求。
“诗到晚唐非不佳,少似国风能理到。”这两句评价了晚唐时期的诗歌,认为虽然晚唐诗歌在技巧上已经很成熟,但却缺乏了一种更为质朴纯粹的民族风格,即所谓的“国风”。
接着,“嗟予耄矣弃颖泓,卧病终年长却扫。”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年老多病、无力再事文学创作的哀叹和无奈。这里的“颖泓”指的是书写时使用的墨水,“长却扫”则是形容诗人已不再关注世事,甚至连书房都荒废了。
下面的“客无脱屦一榻悬,人不到门群雀噪。”描述了一种孤独和冷清的情景。诗人家中已经很久没有来访的客人,即使是最普通的木屐也长时间挂在那里不曾被取用,而门外只有鸟鸣声,显现出一种深居简出的生活状态。
“敢意支郎念岑寂,时将妙语起衰老。”这两句中,“支郎”指的是年轻时候的自己,“岑寂”则是形容山中的清幽与寂静。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青春时光的回忆,以及即便是在衰老之际,也要保持一种文学上的高尚情操和艺术追求。
“若人搜句乃馀事,虽不雕镌自精好。”这两句则是对那些为了炫耀而刻意雕琢诗句的行为表示出批评。诗人认为真正好的作品,不需要过多修饰,自然就会流露其精妙之处。
“况于佛祖可呵骂,岂无魔外宜攻讨。”这里则是对某种宗教或精神追求的态度,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哲学。诗人认为即使面对佛祖这样的高深境界,也不必过分崇拜,而应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去理解和探索。
最后,“早办山居一把茅,为我长歌歌證道。”则是表达了诗人对于退隐生活的向往,以及他想要通过自己的诗歌来传递某种生命智慧或精神理念。这里的“一把茅”象征着简单朴素的生活,而“长歌”则代表了一种深远而持久的艺术追求。
总体来说,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于文学创作、个人修养和生活态度的一系列思考,以及他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和个人的精神追求。
人说江湖少旧僧,悬崖高挂一枝藤。
采苓欲取千年魄,击石曾烹六月冰。
天上星辰端历历,胸中楼阁自层层。
相逢止说前朝事,知是松源第四灯。
挈瓶之智诚有馀,抱瓮之劳亦良苦。
何人尝巧抉天机,河伯逡巡鱼鳖舞。
昂昂长身卧塍岸,卷地翻涛敌骄暑。
谁云龙骨化梅梁,未信鱼身作桥柱。
萦纡香轮过流水,突兀云梯卷清雨。
横陈歌板促纷纶,倒流谷帘声龃龉。
东家馌妇颜色恶,步步生莲空媚妩。
阳乌流烁汗成浆,平陆须臾涌银乳。
推移燥湿意本同,窃夺阴阳天所怒。
人言无踵能自至,跬步周旋路修阻。
不辞满眼看黄云,岁晚论功付梁梠。
君不见田舍翁,年年苦辛与我同。
天寒破褐厌糠覈,仰视屋壁知谁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