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觉灵境暝,夕阳沉东山。
仰视见溪月,巳落群松间。
溪翁为我出,柴扉每忘关。
寒光交万籁,哀壑相回环。
露白出樵径,云霁开山颜。
悲风啸猛虎,万籁吹潺湲。
幽往意何惧,清吟殊未还。
未觉灵境暝,夕阳沉东山。
仰视见溪月,巳落群松间。
溪翁为我出,柴扉每忘关。
寒光交万籁,哀壑相回环。
露白出樵径,云霁开山颜。
悲风啸猛虎,万籁吹潺湲。
幽往意何惧,清吟殊未还。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傍晚在埭溪边眺望月色的情景,充满了自然之美与哲思。首句“未觉灵境暝”,暗示了诗人对这灵秀之地的敏锐感知,即使是在黄昏时分,也并未感到环境的沉寂或昏暗。接着,“夕阳沉东山”一句,以夕阳西下作为背景,营造了一种静谧而略带忧伤的氛围。
“仰视见溪月,巳落群松间”两句,将视线从远处的夕阳转向近处的溪流和松林,月光洒在溪面上,又隐没于松林之间,这种景象既美丽又富有层次感,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神秘。
“溪翁为我出,柴扉每忘关”描绘了诗人与当地老翁的互动,老翁的热情款待,以及诗人对这份淳朴情感的深刻感受。这一细节增添了人情味,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寒光交万籁,哀壑相回环”则通过寒光与万籁的交织,以及哀壑的回响,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宁静与深邃,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某种情感波动。
“露白出樵径,云霁开山颜”两句,描述了露珠在清晨阳光照耀下的美丽景象,以及云雾散去后山峦显露的清新面貌,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变化。
“悲风啸猛虎,万籁吹潺湲”描绘了风吹过山谷,伴随着猛虎的啸声,以及溪水潺潺的流水声,构成了一幅充满野性与自然之美的画面。
最后,“幽往意何惧,清吟殊未还”表达了诗人虽然身处幽静之地,但内心并无恐惧,反而沉浸在这份清雅的吟唱之中,似乎不愿离去。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情感的微妙表达,展现了明末清初时期文人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和审美追求。
管鲍去云远,友道良独艰。
聚散若云雨,翻覆似波澜。
所以君子心,托交青琅玕。
冉冉岁华暮,凄凄霜气寒。
劲节常不改,秀色仍可观。
忘形日相对,不语心共闲。
我亦秉孤操,羞为桃李颜。
何当结三益,白首相盘桓。
天高日朗送君还,紫水黄云又闭关。
但是笑谈如此辈,不妨来往共人间。
岂无贵介同倾酒,每忆心知恨隔山。
官在太湖家万里,老夫何地索开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