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来称泽国,十岁九涝患不息。
集议为谋疏浚方,补救惟应尽人力。
潮灾数十岁一遇,不先不后於兹值。
呜呼一歌兮歌始辞,遥遥南望兴嗟咨。
江南古来称泽国,十岁九涝患不息。
集议为谋疏浚方,补救惟应尽人力。
潮灾数十岁一遇,不先不后於兹值。
呜呼一歌兮歌始辞,遥遥南望兴嗟咨。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的《江南潮灾叹七首》的第一首,以江南地区频发的潮灾为主题,表达了对受灾民众的深切同情和对治理水患的决心。
首句“江南古来称泽国”,点明了江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水之地,水网密布,形成了独特的水乡文化。接着,“十岁九涝患不息”描绘了江南地区常年遭受洪水侵袭的严峻现实,强调了水患的频繁与持续性。
“集议为谋疏浚方,补救惟应尽人力”两句,表达了面对水患,政府和社会各界应集思广益,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疏浚,以减轻灾害影响,并强调了人力在解决水患问题中的重要性。
“潮灾数十岁一遇,不先不后於兹值”指出潮灾并非偶然事件,而是周期性的自然灾害,且在特定年份发生,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最后,“呜呼一歌兮歌始辞,遥遥南望兴嗟咨”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水灾的深切忧虑和哀叹,以及对受灾地区的深深关切之情。通过“遥遥南望”这一动作,将诗人的情感与江南大地紧密相连,展现了他对人民疾苦的同感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自然灾害的深刻认识和应对策略,也体现了统治者对于民生疾苦的关怀和责任意识。
夫差坐吞越,易於弋黄爵。
石室一钳徒,乌喙啄溲恶。
昼寝姑苏台,俯瞰无馀郭。
鮧皮沉伍牙,夷光舞绡幕。
雷精鹭鼓喧,蛇门气销铄。
嵇山生苦竹,夜月翻山鹊。
女阳亭北望,江白石凿凿。
属镂剑已亡,种山狗不咋。
草荒越王宫,野葛蔓寒壑。
君子六千人,今尽为猿鹤。
日出车隆隆,填我东门道。
高衢贵人居,华轩夹羽葆。
道傍轻薄儿,罄折共颠倒。
奈何曲巷士,支户蓬不扫。
沉饮非世情,浩歌伤怀抱。
袖中一卷书,众毁言不好。
衰兰在幽谷,不随群植槁。
丈夫悲有怀,埋没同秋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