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皇老妇挈遗孙,旧屋遭兵已不存。
凄尔投荒听野哭,与谁酾酒诔诗魂?
过檐海鸟巢频换,照榻寒篝短易昏。
曙色到窗沈不绿,空庭残藓亦愁痕。
仓皇老妇挈遗孙,旧屋遭兵已不存。
凄尔投荒听野哭,与谁酾酒诔诗魂?
过檐海鸟巢频换,照榻寒篝短易昏。
曙色到窗沈不绿,空庭残藓亦愁痕。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妇人在战乱后流离失所的悲惨境遇,以及对亡友的深切怀念。开篇“仓皇老妇挈遗孙”,形象地展现了战乱中家庭破碎、亲人分离的场景,老妇人带着幼小的孙子在动荡中挣扎求生。接着,“旧屋遭兵已不存”一句,点明了战争摧毁了家园,生活无处安放的主题。
“凄尔投荒听野哭,与谁酾酒诔诗魂?”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老妇人在荒凉之地听到野兽的哀鸣,内心充满了孤独和悲伤,她想为亡友祭奠,却无人可诉,无人可慰,表达了深深的哀悼之情。
“过檐海鸟巢频换,照榻寒篝短易昏。”通过海鸟频繁更换巢穴,寒夜中的篝火容易熄灭的景象,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生活的艰难,同时也隐喻了人生的无常和脆弱。
“曙色到窗沈不绿,空庭残藓亦愁痕。”最后两句描绘了清晨时分,窗外的光线并不明媚,反而显得暗淡,庭院中的残破苔藓也似乎承载着哀伤。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写,更是对老妇人内心情感的深刻揭示,她的心境如同这不绿的曙光和满目疮痍的庭院,充满了忧郁和哀愁。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战乱给普通人带来的深重苦难,以及在逆境中的人性光辉和情感深度,具有强烈的社会关怀和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