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馀灯火坐茅斋,此夕田家有好怀。
造物心终扶畎亩,苍生命已堕颠崖。
燕山漕粟初航海,浙水移家半入淮。
贞观三钱谁复识,拥衣数起望台阶。
雨馀灯火坐茅斋,此夕田家有好怀。
造物心终扶畎亩,苍生命已堕颠崖。
燕山漕粟初航海,浙水移家半入淮。
贞观三钱谁复识,拥衣数起望台阶。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雨后在简陋茅舍中静坐的情景,他感受到田家生活的淳朴与感慨。诗人深感造物者似乎有意眷顾农耕,让雨水滋润了干涸的田野,但又意识到人生的艰辛,如同苍老的生命跌落至艰难的境地。他联想到燕山地区运粮海运的场景,以及浙水区域的人们因饥荒而被迫迁移,甚至部分人迁徙到了淮河一带。最后,诗人以贞观年间三钱往事作比,暗示如今社会动荡,人们不再理解昔日的繁荣,只能一次次起身,透过窗户遥望远方,寄托对未来的希望。整首诗情感深沉,反映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时局变迁的忧虑。
旱灾已叹失秋成,春到谁教夏令行。
风阵骤来收雨脚,雪花未集听雷声。
阴阳改变才俄顷,冷暖乘除若晦明。
待向斜川会邻曲,占晴须问蜀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