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林滴露稀,华月流空爽。
独士守寒栖,高斋绝群想。
此时邻磬发,声合前山响。
起对玉书文,谁知道机长。
幽林滴露稀,华月流空爽。
独士守寒栖,高斋绝群想。
此时邻磬发,声合前山响。
起对玉书文,谁知道机长。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邃的画面,诗人朱熹在斋居中感受到的不仅是自然界的宁静,更是内心世界的纯净与超脱。
“幽林滴露稀,华月流空爽。” 开篇以“幽林”、“滴露”、“华月”、“空爽”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露珠在清晨的微光下轻轻滴落,月华如水般洒满虚空,给人以清凉、舒爽之感。
“独士守寒栖,高斋绝群想。” 接着,诗人将自己置于这静谧的环境中,独自一人守护着简陋的居所,远离尘世的纷扰与杂念。这里的“寒栖”不仅指物质上的简朴,更象征着精神上的清冷与独立。
“此时邻磬发,声合前山响。” 在这样的环境下,远处传来一阵阵磬声,与山间的回响相和,形成了一种和谐而深远的音乐。这磬声仿佛是大自然的低语,又或是心灵深处的呼唤,让人在寂静中感受到一种超然的力量。
“起对玉书文,谁知道机长。” 最后两句,诗人从沉思中醒来,面对着书卷,似乎在阅读或思考着什么。这里的“玉书文”可能象征着高深的学问或道德准则,而“谁知道机长”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真理或道德法则的深刻理解与追求,暗示着只有内在的智慧与道德力量才能真正理解并实践这些原则。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自我以及道德追求的深刻感悟,体现了宋代文人崇尚自然、追求内心平静与道德修养的精神风貌。
锦帐香衾总虚设,伤心只有天知。
千山万水,帆樯鞍马,关河抵死相随。
最怜伊,背地里会也些儿。
磨折千端,不成还罢,况又分离。
银瓶那收覆水,平地难追。恨露水缘分,谁教伊为。
一任鸳鸯,卅六历乱,何忍思维。
再见面,怕桃花开过繁时。
初正俄七日。数雁后花前,欲归谁得。
乍晴旋曀,虚凝望、客里东风无力。
臣家旧德,故未忘、生寅时历。
忍见此、遗孑周黎,嗷嗷若为安宅。
词流会饮高斋,仰壁上英光,中兴名笔。
降神辈出,人间世、剥复循环难测。年芳自惜。
愧綵胜、金花头白。只剩与、羹菜酬春,题诗寄忆。
月魂似水,浸翠帘百幅,峭寒难避。
十里楼台,一夕风柔,吹下粉香都腻。
盈盈画烛多情甚,照不破、海棠浓睡。
笑人生、酒绿灯红,半是客中愁里。惆怅珠阑共倚。
听车度曲巷,人醉花市。
粉本乌阑,小字回环,只有红红能记。
婵娟要斗人间影,略不避、个侬姝丽。
算近来、几度销魂,第一落灯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