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吏回官烛,舟人自楚歌。
寒沙蒙薄雾,落月去清波。
壮惜身名晚,衰惭应接多。
归朝日簪笏,筋力定如何。
军吏回官烛,舟人自楚歌。
寒沙蒙薄雾,落月去清波。
壮惜身名晚,衰惭应接多。
归朝日簪笏,筋力定如何。
这是一首描绘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的诗,通过对比鲜明的画面展示了诗人对英雄晚年的感慨与自我生命力的反思。
"军吏回官烛"一句,以军吏携带的官府蜡烛作为开篇,烛光在夜色中显得分外孤寂,暗示着边塞生活的艰辛和战争的阴霾。紧接着,"舟人自楚歌"则展现了水上行者自发歌唱的情景,他们或许是从南方的楚地而来,带着异乡之思在河流中前进。
第三、四句"寒沙蒙薄雾,落月去清波"描绘了一幅冷寂的夜晚边塞图景。细腻的寒沙被薄雾所覆盖,而那逐渐下沉的月亮投射在静谧的水面上,形成了一个宁静而又孤独的画面。
最后两句"壮惜身名晚,衰惭应接多。归朝日簪笏,筋力定如何"则是诗人对英雄晚年感慨的抒发。"壮惜身名晚"表达了对壮志未酬、英年早逝的英雄生活的惋惜之情,而"衰惭应接多"则透露出诗人对于自己无法再有更多建树的遗憾。最后,"归朝日簪笏,筋力定如何"中,"归朝"意味着回到朝廷或故乡,"日簪笏"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而"筋力定如何"则是诗人对自己身体状况和生命力的深刻反思。
这首诗通过对比鲜明的景象和情感的深度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英雄晚年、生命力量衰减以及边塞生活的复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