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池塘夜已分,一灯疏雨转纷纷。
分明瞿峡愁中听,彷佛巴山梦里闻。
海外故人嗟久别,天涯游子忆同群。
兰缸欲尽青毡冷,落叶萧萧自掩门。
芳草池塘夜已分,一灯疏雨转纷纷。
分明瞿峡愁中听,彷佛巴山梦里闻。
海外故人嗟久别,天涯游子忆同群。
兰缸欲尽青毡冷,落叶萧萧自掩门。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深夜在西轩听雨的情景,充满了淡淡的忧愁与思乡之情。
首句“芳草池塘夜已分”,以芳草和池塘为背景,夜晚已经过去了一半,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寂寥的氛围。接着,“一灯疏雨转纷纷”,描述了窗外细雨蒙蒙,灯光下雨点显得更加密集,增加了环境的朦胧感。
“分明瞿峡愁中听,彷佛巴山梦里闻”两句,运用了比喻和联想的手法,将雨声与瞿峡(瞿塘峡)和巴山(大巴山)的自然景象联系起来,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愁绪和对远方的思念,仿佛雨声中蕴含着他对故乡的深深怀念。
“海外故人嗟久别,天涯游子忆同群”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以及自己作为游子在外的孤独感。这两句通过“故人”和“游子”的角色设定,强化了情感的共鸣和普遍性。
最后,“兰缸欲尽青毡冷,落叶萧萧自掩门”描绘了室内的情景。兰缸(点燃的兰花香油灯)即将燃尽,青毡(铺地的毛织物)显得有些冷清,落叶在风中飘落,独自关门的画面,既表现了室内的寂静,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深夜听雨时的内心世界,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有对远方亲朋的思念,以及对自己孤独处境的感慨,情感深沉而富有哲理。
汴水清明下,宣城太守行。
鸭头吴荡绿,燕尾楚船轻。
族本三阳重,诗从小谢清。
州民还最喜,门下旧通名。
乘闲多远兴,信马与君行。
碧树斜通市,清流曲抱城。
山花高下色,春鸟短长声。
日暮吾庐近,还歌空复情。
密雪犯阳和,寒阶覆短莎。
条牙摧不展,鸟舌噤应多。
变令已为失,易消如未苛。
桃花禹门水,早晚见通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