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啼处春江绿,日暮凄风吹苦竹。
相呼相唤不停声,万恨千愁啼未足。
有时格磔还钩辀,此声欲断无时休。
风低不渡三江水,竹冷先惊八月秋。
我家旧在湘南住,犹记曾闻鹧鸪处。
不似云安有杜鹃,声声道不如归去。
鹧鸪啼处春江绿,日暮凄风吹苦竹。
相呼相唤不停声,万恨千愁啼未足。
有时格磔还钩辀,此声欲断无时休。
风低不渡三江水,竹冷先惊八月秋。
我家旧在湘南住,犹记曾闻鹧鸪处。
不似云安有杜鹃,声声道不如归去。
这首诗描绘了鹧鸪鸟在春江边啼鸣的场景,充满了哀愁与思乡之情。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自然界的景象与内心的情感巧妙融合,营造出一种凄美而深沉的艺术氛围。
首句“鹧鸪啼处春江绿”,开篇即点明地点与季节,绿意盎然的春江与鹧鸪的啼鸣相互映衬,为全诗奠定了清丽而又略带忧伤的基调。接着,“日暮凄风吹苦竹”一句,将时间推进至傍晚,凄凉的晚风中夹杂着苦竹的呜咽,营造出一种孤寂与悲凉的氛围。
“相呼相唤不停声,万恨千愁啼未足。”这两句直接描绘了鹧鸪鸟的啼叫,它们不停地呼唤着,似乎在诉说着无尽的哀愁与思念。这种连续不断的啼鸣,仿佛是它们对远方家园的深深呼唤,充满了对自由与归宿的渴望。
“有时格磔还钩辀,此声欲断无时休。”进一步描写鹧鸪的叫声,既有尖锐的“格磔”声,又有柔和的“钩辀”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如同心灵深处的叹息,无法停止。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绘,更是对内心情感的深刻揭示。
“风低不渡三江水,竹冷先惊八月秋。”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凄凉与内心的孤独。即使是在风平浪静的江面,也无法阻挡内心的波澜;即便是竹林中的寒冷,也提前感受到了八月的秋意,暗示着主人公内心的凄凉与无助。
最后,“我家旧在湘南住,犹记曾闻鹧鸪处。”诗人回忆起自己曾经居住的地方,那里也是鹧鸪啼鸣的地方,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怀念。而“不似云安有杜鹃,声声道不如归去。”则通过对比,强调了鹧鸪与杜鹃的不同,杜鹃的叫声总是充满离愁别绪,而鹧鸪的啼鸣则更多地承载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家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鹧鸪啼鸣的细腻描绘,以及与自然景象的巧妙结合,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自由与归宿的向往。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一首富有感染力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