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返跸驻栖霞,西峪幽居清且嘉。
窄路入从云片石,阑春落半锦堆花。
水流山住露全体,竹净松蕤是道芽。
僧绍便存不徵聘,名求名应底堪誇。
金陵返跸驻栖霞,西峪幽居清且嘉。
窄路入从云片石,阑春落半锦堆花。
水流山住露全体,竹净松蕤是道芽。
僧绍便存不徵聘,名求名应底堪誇。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一处隐居之所的赞美与向往。首联“金陵返跸驻栖霞,西峪幽居清且嘉”开篇即点明地点,以“金陵”、“栖霞”、“西峪”等词勾勒出一片远离尘嚣、环境清幽的隐逸之地。接着,“窄路入从云片石,阑春落半锦堆花”两句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小径蜿蜒、云石相映、春花烂漫的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生机勃勃的氛围。
“水流山住露全体,竹净松蕤是道芽”进一步描绘了水、山、竹、松等自然元素的和谐共生,水流动而山静止,露珠清晰可见,竹子与松树在春日里展现出勃勃生机,仿佛是大自然中蕴含的道之芽。这种对自然美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敬畏。
尾联“僧绍便存不徵聘,名求名应底堪誇”则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僧绍作为隐居者的代表,无需外来的邀请或征召,自在地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其生活状态被诗人视为值得称赞的理想境界。整首诗通过对幽居环境的描绘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宁静、自然、超脱世俗生活的追求与欣赏。
夜来风雨,信天涯、一样清明寒食。
冶翠娇红浑见惯,梦里乡愁如织。
冢卧狐狸,灰飞蝴蝶,到处残鹃泣。
空城潮打,东边淮月无色。
篱落一树荆花,移栽何地,荏苒春消息。
万里麻鞋三尺剑,吟望低垂头白。
峡束滩危,城欹楼迥,雾满江南北。
哀猿断续,为余啼破空寂。
碾瓦成沙,填波架屋,无复昔王亭槛。
疏烟淡抹,小雨微濛,野花向人低糁。
休问枚叔邹生,七发徒存,一书空感。
便雪台赋冷,鸣皋歌歇,尽增凄黯。
还记起、西蜀才人,文园病客,曾也曳裾观览。
淹留未遇,著就雄篇,忽动茂陵追念。
而我来游,自怜零落栖迟,萧然琴剑。
仗东风有力,吹断青衫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