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雪洗香尘陌,柳淡官桥春一色。
家家对月赏元宵,火树鳌山高百尺。
九街箫鼓沸春声,灯下女郎连袂行。
唱尽开元太平曲,月轮已过西楼楹。
梅花雪洗香尘陌,柳淡官桥春一色。
家家对月赏元宵,火树鳌山高百尺。
九街箫鼓沸春声,灯下女郎连袂行。
唱尽开元太平曲,月轮已过西楼楹。
这首《元宵踏歌》描绘了明朝元宵节的热闹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首先,“梅花雪洗香尘陌,柳淡官桥春一色。”梅花在雪中绽放,香气弥漫在道路上;柳树轻拂,淡淡的绿色映衬着官桥,一片生机盎然的春色。这两句通过对比和色彩的描绘,营造出节日的喜庆氛围。
接着,“家家对月赏元宵,火树鳌山高百尺。”家家户户都对着明月品尝元宵,那高耸入云的火树鳌山,高达百尺,灯火辉煌,映照着夜空。这里不仅展现了元宵节的美食与传统习俗,也突出了节日的壮观与热闹。
“九街箫鼓沸春声,灯下女郎连袂行。”在九条大街上,箫声鼓响,春意盎然,女子们手挽手在灯光下漫步。这句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欢愉场景,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最后,“唱尽开元太平曲,月轮已过西楼楹。”人们唱着唐朝盛世的歌曲,月亮已经越过西楼的门楹。这一句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相连接,表达了对过去盛世的怀念以及对当前幸福生活的赞美。
整体而言,《元宵踏歌》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明朝元宵节的繁华景象和人民的欢乐心情,是一首富有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佳作。
时秋救边急,喧呼闻点兵。
荒城接沙漠,群马尽嘶鸣。
荷戟者谁子,赢粮将远征。
借问何所之,天骄窥汉城。
西奔丁零塞,北走单于庭。
穷冬冰雪交,殊方不可行。
骨肉两决绝,悲极哭无声。
怯卒当劲虏,投鱼饫长鲸。
已分沙场死,暴骨无完形。
驱车舍之去,不忍听此声。
圣人御宇内,早使太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