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钟五十五,仿佛如华颠。
崇朝手残书,移日即茫然。
回忆羁贯初,骏快颇翩翩。
过目了大义,少选竟一编。
倍诵若泻水,不受长者鞭。
因之易骄惰,研习未肯专。
谁知老将至,意象衰于前。
力学诚上策,有志无其年。
夜阑烛跋短,余光岂迁延。
身非袁伯业,抚卷惭先贤。
龙钟五十五,仿佛如华颠。
崇朝手残书,移日即茫然。
回忆羁贯初,骏快颇翩翩。
过目了大义,少选竟一编。
倍诵若泻水,不受长者鞭。
因之易骄惰,研习未肯专。
谁知老将至,意象衰于前。
力学诚上策,有志无其年。
夜阑烛跋短,余光岂迁延。
身非袁伯业,抚卷惭先贤。
这首诗是明代末期清初作家汪琬所作的《读书》,以自述的形式,表达了诗人晚年对读书生涯的反思和感慨。首句“龙钟五十五,仿佛如华颠”描绘了诗人年事已高,白发苍苍的形象。接着,“崇朝手残书,移日即茫然”写出了他虽然清晨尚能勉强阅读,但长时间后便感到困惑迷茫。
诗人回忆起年轻时读书的豪情,“回忆羁贯初,骏快颇翩翩”,那时阅读迅速,理解力强。然而,“过目了大义,少选竟一编”暗示了随着岁月流逝,理解和记忆不如从前。他感叹自己因为贪多嚼不烂,容易骄傲懈怠,“倍诵若泻水,不受长者鞭”,未能专心致志。
诗人意识到衰老带来的学习困难,“谁知老将至,意象衰于前”,深感时间紧迫,尽管深知勤奋学习为上策,但“有志无其年”表达出壮志未酬的遗憾。最后,“夜阑烛跋短,余光岂迁延”描绘了夜晚烛火微弱,提醒自己珍惜时光。结尾处,诗人以“身非袁伯业,抚卷惭先贤”自谦,表示自己无法像古人那样成就卓越,对先贤们的学识感到惭愧。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个人经历,展现了诗人对知识的热爱与追求,以及对岁月流逝、年华老去的无奈,具有浓厚的人生哲理。